“饭后喝酸奶消食”、“血脂高不能吃鸡蛋黄”、“喝粥能养胃”……这些耳熟能详的“养生建议”,是不是感觉亲朋好友一直这么强调,但它们真的有道理吗?
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这天,我们一起来为大家解答 这些你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没你想得那么健康!
健康饮食篇
1. 饭后喝酸奶消食?
真相:不能消食,还会增加热量
很多人以为饭后喝酸奶或乳酸菌饮料能消食健胃,但事实上,吃饱之后再喝,助消化作用不大。而且,酸奶因为所含的蛋白质等成分,同样需要在胃中初步消化,所以会增加胃肠负担,还会增加额外热量。
2. 喝杂粮粉更健康?
真相:吃五谷杂粮,越少加工越好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原主任王玉梅2014年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将五谷杂粮磨成粉末或者打成米糊食用,杂粮从大颗粒变成小颗粒,更易消化吸收,但慢性病患者要格外注意。比如糖尿病人,过量食用杂粮粉容易造成血糖迅速升高。
此外,因为食物都含有微量的脂肪,打成粉之后,和空气中的氧气接触面积大大增加,非常容易发生氧化,营养价值降低。建议尽量多吃五谷杂粮,越少加工越好。
3. 清淡饮食就是要吃素、少吃肉?
真相:要口味清淡
对于“三高”患者来说,医生都会建议清淡饮食,但并不意味着就是吃素,鱼、肉、蛋、奶一口都不吃。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李全民在2019年刊文:清淡饮食标准是少油、少盐、少糖。“荤”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也是B族维生素和重要微量元素的来源。比如,鱼、虾和去皮的禽类的肉都属于高蛋白、低脂肪肉类,很适合“三高”人群食用。
4. 喝粥能养胃?
真相:胃功能“用进废退”
喝点小米粥,多吃素少吃肉……都是口口相传的“养胃秘籍”。可是这样真的对胃好吗?
事实上很多广为流传的“养胃秘籍”也有不适宜的地方,比如对胃溃疡患者来说,喝牛奶后由于钙离子浓度高,反而会增加胃酸分泌,加重对胃黏膜的损害。
苏打饼干中的油脂含量相当惊人,钠含量也不低,过多摄入会增加胃的负担;白粥、小米粥是常见的养胃“良方”,但是胃功能有“用进废退”的特点,长期吃易消化的食物,胃的消化能力就会退化变差。
5. 汤煮得越久越营养、越美味?
真相:汤煲得太久,更易诱发痛风
常说喝汤养生,而且汤要慢慢熬,熬得越浓,营养越高。
但其实汤的营养和煲汤时间没关系,汤只要煲一会就已经有鲜味了。而且有研究发现,汤熬的时间越长,味道越鲜美,其中的核苷酸含量也越来越高。引起痛风的嘌呤就是核苷酸代谢的最终产物,也就是说,汤熬的时间越长,诱发痛风的危险也越高。
很多人认为煲汤最最有营养的东西都在汤里,这是错误的。最正确的喝汤方法,大半碗汤,加上材料少量一起吃。
6. 鸡蛋黄胆固醇高,血脂高不能吃?
真相:适量吃不会导致高胆固醇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营养科陈彬林2019年刊文指出,很多人吃鸡蛋把蛋黄丢掉了,殊不知鸡蛋里很多营养物质其实都存在于蛋黄中。
蛋黄复含多种微量元素,也是有利降胆固醇的磷脂的极好来源,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同时还有胆碱(辅助降低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对于很多人担心的蛋黄中胆固醇含量太高引起高脂血症,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在我国成年人中,适量的鸡蛋摄入(平均每天约1个鸡蛋)与缺血性心脏病、主要冠状动脉事件、出血性脑卒中等的风险降低有关。
7. 有些食物不能一起吃?
真相:食物相克理论不存在
菠菜和豆腐不能同吃,否则容易结石;维生素C和海鲜不能同吃,否则会中毒……“食物相克理论”应该流传最广的养生谣言之一。
现在告诉你,没有理论解释,没有实验证据,没有临床实验积累,这个东西是不存在,不真实,不可靠的!
一些人在吃了所谓的“相克食物”后确实出现身体不适,这通常是由于季节性原因、食物本身有毒、食物变质等因素引起的,与“食物相克”无关。
生活方式篇
1. 睡前喝点酒助眠?
真相:会扰乱整个睡眠状态
酒精表面上似乎对睡眠有益,实际上却可能干扰睡眠,扰乱整个睡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