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今天想和你聊聊土茯苓。
一讲到土茯苓,肯定有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茯苓,茯苓功善健脾祛湿,是一种真菌类的药材,常年生长于松树之下,所以想要采摘茯苓,首先就得找到松柏。

茯苓
而土茯苓虽比茯苓多了个土字,但两者压根不是一回事,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báqiā)的干燥根茎,只是因其形态长得像茯苓,所以才得名“土茯苓”。

土茯苓
古时候,没有袁隆平老先生的杂交水稻,所以那时候的粮食远不如现在那么充足,特别是在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好多人流离失所、妻离子散,三餐压根就很难可以吃饱。所以,那个时候,什么野菜、野果、树皮皆是“美食”。然而,这些野菜野果的根本不耐饥,没吃多久人又容易饿了。这个时候,土茯苓成了炙手可热的充饥之品。须知,土茯苓富含淀粉,成了很多人果腹的救命粮食。
明代植物学家朱橚在《救荒本草》中亦云其可以代粮,可长期食用,但据老一辈的人说道,这东西吃多了并不好受。所以,土茯苓也就有了“禹余粮”、“白余粮”、“山遗粮”、“冷饭团”等别名。
《本草拾遗》:“草禹余粮,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不饥……调中止泄。”
那么,这大隐隐于市的土茯苓到底有哪些功效呢?不妨花上个三五分钟,听远志娓娓道来。
通利关节
现在,我们吃得是越来越好了,我们前文就讲过了,以前的人因食不果腹,每天都要为吃些什么而犯愁,而现在的人啊,成天都在为吃些什么好,选择实在太多而犯愁。
然而,过食这些辛辣肥甘厚味之后,我们的脾胃就难堪重任了,消化不了或无力健运的食物全都瘀积在脾胃中焦,久而久之,就容易生热生湿。须知,湿本为水,而水性趋下,是故,湿邪就容易裹带着热邪往下焦以寻找出路。而这湿热灼伤体内津液,炼而成痰,容易附着于我们的关节处,而症见关节处或红、或肿、或热、或痛。西医称之为“痛风”,而在中医认知中,主要属于“湿热下注”的范畴。

这个时候,不妨用点土茯苓吧!
我们前文就讲过了,土茯苓不似茯苓抱木而生,而是多生于山坡上,荒山中,林野间。你去看,土茯苓长着长长的藤蔓,可以从山的这头长到山的那头,茂盛的藤蔓盘根错节,就像人的经络一样。

土茯苓
事实也正是如此,土茯苓尤善通利关节,兼有祛湿的功效,湿邪即除,痰浊何来?
《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
《本草再新》:"祛湿热,利筋骨。"

土茯苓
祛湿止痒
在我国的南方城市,诸如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因全年天气炎热,当地的人都容易上火。
不仅如此,气候还潮湿,又闷又热又湿。须知,湿邪最为黏腻、沉重。
若是湿邪侵犯肝胆,肝胆郁滞,气血就不顺畅,人就容易烦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