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湿邪壅盛于脾胃,脾胃健运失司,整个人就容易食欲不振,人也昏昏沉沉的。

不仅如此,湿邪也最容易反复。因为湿性黏腻,病根不容易祛除,所以,这也是好多人湿疹反反复复老发作的原因之一了。
这个时候,用点土茯苓再合适不过了。
土茯苓既入肝经,又入胃经,既善清肝胆湿热,又可燥脾胃湿热。所以,你若是去南方,就会发现好多人都有拿土茯苓煲汤的习惯。

土茯苓
瘰疬痈肿
我们前面讲了湿热下注,是因为湿邪载着热邪往下走所致,所以这个湿热下注一般是湿邪略胜热邪。
那若是热邪略胜湿邪呢?
你去看,刚刚蒸完的包子或馒头,热气是往上散的,所以,热邪是容易外散的。
是故,当热邪略胜湿邪,湿气就容易跟着往外走,聚积于我们的皮肤之下,体内的气血津液运行到这个地方就容易受阻,久而久之,而成瘀滞。
所以,大家去看,但凡是皮肤上发的疮痈、痤疮、瘰疬等大都属于“湿热”范畴。
土茯苓不似其他那些清湿热的药材来得那么的峻烈。其味甘淡,性平,药性缓和,清热燥湿之余,又无损伤正气的风险,可谓是祛邪而不伤正,外敷内服皆可。
《本草正》:"疗痈肿、喉痹,除周身寒湿、恶疮。"
《生草药性备要》:"消毒疮、疔疮,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

土茯苓
梅毒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好多常用的药材大都始记于《神农本草经》。
而关于土茯苓的记载却真的很少,直到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说土茯苓可以“冶杨梅毒疮”后,才广为人知,而土茯苓之名也是出自于《本草纲目》并一直沿用至今。
土茯苓虽始记于《本草纲目》,但早在唐宋之际,土茯苓已作药材入用,只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市场需求不大,流通于市的规模较小,所以留下的史料记载也相对不多。
直至16世纪初,土茯苓因成为治疗梅毒、痛风等症的良药,而逐步进入欧洲人的视野。
而今,土茯苓也是治疗梅毒的要药而广为临床所用。
此外,土茯苓不仅可以治疗梅毒,也可用于汞中毒。
《滇南本草》:"治杨梅疮毒、丹毒。"
《本草纲目》:"解汞粉、银朱毒。"

土茯苓
土茯苓虽功效良多,但服用时需避免饮茶,以免影响药效。
此外,肝肾阴虚者还须慎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