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感染可发生在临床各科,人体任何一部位都可发生感染,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只要诊断准确,治疗恰当,都可望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治愈。然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如果只靠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有时会遇到困难,如某些老年性肺炎,可以无发热,或仅有轻微发热,也可缺少呼吸道症状,可能只表现为意识的某些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室的相关检测指标就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在2017年发布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1]中罗列了主要的感染生物标志物:白细胞、血沉、CRP、PCT、IL-6等,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就是血常规+CRP的组合,中国市场上主流的血球仪品牌希森美康,迈瑞,贝克曼,帝迈等都提供了血球仪配备CRP检测模块的血液流水线。但是随着愈演愈烈的“限抗令”,PCT这个目前唯一在全球拥有多个指南支持可以指导抗生素使用的标志物也越发引起临床的关注[2],在这里,我们不妨讨论下PCT有必要加入血球检测流水线么?

一
从CRP发展历程看PCT
C 反应蛋白(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一个敏感的炎症指标,也是特定蛋白仪上重要的检测项目,目前依然有很多的CRP检测在生化仪与特定蛋白仪上进行。随着CRP检测量的暴涨以及出报告时间的要求,血常规+CRP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他的好处有(1)CRP检测量增大,伴随血常规检测可以少抽一管血;(2)CRP可以共享血常规的TAT时间,大部分医院已经可以做到30min发报告,与生化相比大大方便门急诊患者快速会诊;(3)方便末梢血的检测,儿科也一直是CRP检测量最大的科室之一。
PCT目前也面临着检测量暴涨,快速出报告,儿科末梢血检测等需求,刚刚发布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通知》中[3],PCT明确被提及是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检测项目之一。参考CRP,PCT加入血球检测流水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PCT的临床价值
PCT一直是检验标志物中的“明星选手”,也是人类医学史上最多论文的生物指标,已经累积超过4000篇论文。早在2012年我国就发布了《降钙素原(PCT)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4],PCT引起关注主要是因为他的特异性,1993 年法国学者Assicot 等首先提出PCT可作为细菌感染标志物[5],细菌感染时,机体释放的细胞因子促使PCT升高,相反病毒感染时机体释放的干扰素γ将阻断PCT的产生,因此PCT可用于临床细菌感染判断且比其他生物标志物更具特异性。
血常规与CRP敏感性很高,但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然而单PCT的阳性率也很低,一般低于30%,容易漏诊[6],血常规+CRP结合PCT解读能够互相弥补敏感性与特异性,提升诊断的准确性,这在很多指南中都有体现,例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7]中提出多数患者CRP血沉升高,PCT正常,并且建议将PCT升高作为病情转重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