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
下管
来源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四时气》。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定位
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释义
下,相对于上、中而言。
脘,胃也。
本穴在胃腑的下底大弯处,《类经图翼》:“当胃下口,小肠上口”,因名下脘。
经典论述
《针灸甲乙经》
下脘: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阴,任脉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饮食不化,入腹还出,下脘主之。
《百症赋》
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
《灵光赋》
气海血海疗五淋,中脘下脘治腹坚。
《胜玉歌》
胃冷下脘却为良,眼痛须觅清冷渊。
《针灸大成》
下脘 建里下一寸,脐上二寸,穴当胃下口,小肠上口,水谷于是入焉。足太阴、任脉之会。《铜人》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二百壮。主脐下厥气动,腹坚硬,胃胀,羸瘦,腹痛,六腑气寒,谷不转化,不嗜食,小便赤,痞块连脐上厥气动,日渐瘦,脉厥动,翻胃。
《千金方》
治反胃、食不消,先取此穴以开之,后取三里以泻之。
功效主治
任脉、足太阴经交会穴。
有和中理气、降逆止呕之功。
主治:腹胀腹痛,胃脘痛,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泄泻。
现代研究
针刺下脘穴对肠、胃功能有调整作用,使肠功能障碍患者恢复正常。
可促进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