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周医生穿凿会通话中医系列,其中的阳明病系统,包括了心包与胃两个脏腑,涉及六个针对性治疗方剂,本章节中,我们分享心包脏方清心汤,了解中医调养心神之根基的方法!这里声明一点,清心汤是由竹叶石膏汤化裁而来,目的是为了使之更好的适应临床诊疗需求,而非标新立异。

神神秘秘话心包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有心包这个名词,但二者的含义却不一样,现代医学所讲的心包,主要是指心脏表面的一层膜性结构,能够对心脏起到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防止心脏过度扩大,以维持心脏功能的正常运行;中医则认为心包为心脏之使,可以代替心脏发出指令,代心行使功能(古人把心脏比喻为皇帝,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而心包,则相当于皇帝的特使,或者说钦差大臣)。
在人体十二经脉中,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是两条独立的经脉,地位对等,而脏腑系统,往往把心包归属于心脏,而称五脏六腑。但在实际临证中,心包系统的病变往往是独立的,具有自己的发病特点,故而称六脏六腑,更加合适。
提到中西医脏腑实体对照,往往会引来很多的争议,但中医与西医研究对象的同一性,又使这种对照不得不进行。从中医心包系统结构和功能看,其与现代医学以迷走神经为核心的神经调节系统,是较为一致的,也就是说,中医的心包系统,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大脑神经系统,尤其是其中的迷走神经调节系统。

燥为心包特性
从穿凿会通理论体系,我们知道阳明病系统包括了心包和胃两个脏腑,其对应了五行的金,具有六气燥的属性,因此燥是心包疾病的重要特点之一。心包系统出现问题之后,患者往往会出现烦渴多饮,身热汗出,同时神疲乏力,还可能出现胃气上逆的情况,甚至影响到心包经及胃经,出现胸闷不畅的情况。这些症状,都是心包功能失常之后,出现的迷走神经系统功能失常,若不能及时用药,疾病进一步进展,会影响大脑神经系统功能,出现躁狂之症,以至于昏迷(夏季暑热入阳明,内陷心包)。
心包功能失常之后的典型疾病特点是燥热,又称为气分热盛,会出现耗损人体气血阴津的病理变化,因此往往表现出阴虚的情况,从舌质看,舌红少津是典型舌象。从治疗学的角度讲,清热润燥、益气养阴是标准治疗方法,而特效方剂,就是竹叶石膏汤,周医生所讲的清心汤,是在此方基础上的一种加减法。

淡竹叶
竹叶石膏汤,是中医的经典方剂之一,药物成分包括淡竹叶、石膏、半夏、人参、麦门冬、粳米、炙甘草七味药物,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是治疗心包功能失常的基础方剂。
竹叶石膏汤,既包括了淡竹叶、石膏这类寒性药物,同时又有人参、麦冬、粳米之类的益气养阴之药,还有半夏和胃降逆,甘草调和诸药。整体来讲,该方剂以寒性药物石膏为君药,整体偏寒,后世总结该方剂为“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周医生长期工作于临床一线,深知疾病的症状表现并不都是很典型,部分具有复杂性及隐蔽性,同时还要考虑用药安全及医疗纠纷,因此竹叶石膏汤中石膏用量往往不是很大;结合常见心包疾病的发病特点,在此基础上加入甘松、沙参、羌活等药物,以达到更加均衡的治疗效果;为了更好的体现阳明心包疾病的诊疗特点,把加减后的方剂命名为清心汤,这样更加突出治疗主旨。
清心汤,是阳明病系统六大方剂的第一方,主要针对心包系统疾病而设。在当今社会,饮食辛辣燥热、熬夜压力大,对于心包系统的损害是非常厉害的,因此该方剂化裁之后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加减之后,其适应症更加扩大,各位医师不妨在临床中留心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