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心脏支架,这直径仅为几毫米的支架可能关系到百万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目前对于冠心病的手术治疗方式,临床上首选的是冠脉支架植入手术(也称心脏支架手术),尤其是当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
一般情况下,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到75%以上时,医生会建议病人植入支架,将狭窄堵塞的血管撑开,以恢复血流的正常流动,保障心肌供血,避免发生心肌梗死。其中这要植入通开血管的器械就叫做心脏支架,临床上,心脏支架的研发和应用也经历了好几代变革。
第一阶段 :球囊扩张
心脏介入治疗最早的时候是单纯球囊扩张,1977年在瑞士做了第一例球囊扩张术。冠脉球囊扩张术,是将药物球囊送至狭窄的部位,搭起压力之后把球囊撑起来,达到扩张局部血管、减轻局部血管狭窄的作用。
扩张血管后要取出球囊,虽然当时可以及时开通堵塞的血管,但是由于失去支撑,疗效不长久,血管很容易发生再狭窄。而且因为球囊在血管扩张时,可能导致血管撕裂,出现血管闭塞,导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
第二阶段:金属裸支架
有没有一种东西可以一直撑开堵塞的血管,以保持血流的畅通?这就有了早期的金属裸支架,它使介入治疗更安全,当血管发生堵塞时马上用支架把血管撑开,就能解除危险,而且远期血管再狭窄率也明显下降。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第三阶段:药物涂层支架
虽然金属支架改善了远期再狭窄率,但这是相对血管较粗患者,还有一些患者血管比较细,植入金属支架还是存在一定风险。于是科学家不断改进,想到一个方法,就是将药物涂在金属支架表面,让药物慢慢发挥作用,这样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发生,这就是第三代药物涂层支架的诞生。
药物涂层支架将抑制细胞增生的药物涂在支架上,使得药物可以在支架植入后的3个月左右慢慢释放,从而保持支架畅通,进一步降低血管再狭窄率。
第四阶段:生物可降解支架
支架经历了一代代的发展,我们发现心脏支架始终会永久留在病人的体内,这对于病人来说好吗?
实际上,从机制上来说,金属支架提供的支撑,只在一开始的几个小时内(急性期)或者几周内(慢性期)有需要。坚固支架的固定内径实际上并不适合血管内径,毕竟血管是动态而有弹性的,固定内径的存在时间如果过长,可能会造成后期支架贴壁不良。血管内壁长期存在这样一个长支架,可能会阻碍将来疾病发展或者再狭窄之时需要再次行介入手术时的操作。
并且,现在安装多个支架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了,用葛均波院士的话来说就是:“支架一个又一个堆在一起,最后把病人的血管装得跟个鸟巢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