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医故事|黄元御:遭庸医毁目而无法考取功名的一代大医
这一次黄元御对之前的医生产生怀疑了,于是找到一位擅长针刺的老妇人,这次老妇人又对他用了放血疗法,在他左目红肿的地方针刺放血,这次红肿虽然消退了,但还是没有痊愈,而且左眼开始雾蒙蒙的,像蒙了一层东西一样看不清。
第五次,黄元御又找了之前的那位医生来治自己眼睛的白翳,这位医生还是一如既往的苦寒疗法,开出了揭障丹和冲翳散,最终使黄元御脾胃阳气大亏,身体曰益虛弱,黄元御的左眼彻底失明了。
左眼失明的经历使得黄元御身心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不止是身体上的伤痛,更因为当时的科举制度下,黄元御这种情况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至此,黄元御报效朝廷,成为一代良相的雄心抱负被迫终结,从医之后的黄元御每每回忆此经历,都痛心疾首,在其若干医学著作中都提到过此时期的波折。
如其在《素灵微蕴》中的《序意》里写道“玉楸先生,宰思损虑,气漠神融,清耳而听,明目而视。既遭庸医之祸,乃喟然太息,仰榱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昔杜子夏、殷仲堪辈,祸剧折肱,而未尝游思医事,后之病者,不能遁天之刑也。”《素灵微蕴·祂元》中写道“乃偶撄末疾,见误庸医,夷然太息”。《素问悬解》自序中黄氏说“玉楸子盛壮之年,误服庸工毒药,幸而未死”。
写到这里,小编想说,既然决定作为一名医生,就该精修自己的医术,这些不思进取的庸医们,古代有,现代也有,未来还是会有,这些人们,视生命于何物?置医术于何地?可曾想过自己配得上“医”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吗?
不能良相,誓为良医
黄元御三十岁的时候因为庸医误治左眼失明,导致不能再走他一直想走的仕途之路,苦闷之后萌生了学医之心。黄元御终年五十四岁,在生命余下的二十多年里,黄元御痴迷于中医,投身于中医,在二十余年短暂的时间内,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有了深刻的理解,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家之言。
黄元御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刻苦研读《伤寒论》三年,对《伤寒论》有了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年近四十四岁之时完成了医学著作《伤寒悬解》。随着黄元御医学认识的不断加深,在完成《伤寒悬解》之后,又投身于撰写《金匮悬解》中,对《伤寒杂病论》注解的完成是黄氏医学道路上前进的一大台阶。
黄元御从医之后的第二个阶梯就是在其理解了《伤寒论》的内涵之后,开始的对《黄帝内经》和《难经》的研究和学习。在这段时期,黄元御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通过行医,不断修正理论认识的不足之处,并详细的记录医案。在医学道路上前行的过程中,身体的残疾仍在侵蚀着黄氏的内心,黄元御以老子之徒,庚桑子为榜样,逐渐加强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立志像古代先贤那样,视听用心,而不用耳目流行于表面。也正因如此,黄氏的著作中才每每一语切中病机和治疗的要害。经过三年对《素问》、《灵枢》、《难经》、的研读,在黄元御三十六岁之时,著成《素灵微蕴》阐释《黄帝内经》的深刻含义。
黄元御在著《伤寒悬解》时取字坤载,于著《素灵微蕴》时取号玉楸子。玉,为宝石之意;楸,即棋盘。玉楸子的称号反应出黄氏对待中医的观点一一中医治病如排兵布阵、有进有退;楸又有高大树木之意,可以隐喻为中药药材。此称号显示了黄氏当时希望自己对医学的认知逐渐深入,治病中效若桴鼓。
黄氏诊治疾病,效若桴鼓,声名远扬,曾为乾隆皇帝医治疾患,乾隆赐匾妙悟岐黄。其一生完成医学著作12部,出版11部,即《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著作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黄元御失明后生命的二十多年,可以说都扑在中医上了,从中医经典开始学起,到融会贯通,到成为一代大家,还出版了十多本有独到见解的中医专著。中医真的这么难吗?又是为什么,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学医少则四年,多则七年十年,依然不会开方治病,固然有教育体制的问题,但人本身也该反省呀。大医如何成为大医?我想无非是心里怀着对医学最虔诚的心,放低自己去学,去思考,去体悟,小编愿意追随着这些大医们的脚步,能多远就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