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医故事|黄元御:遭庸医毁目而无法考取功名的一代大医
简介
从古至今,中国人面对死亡的威胁、疾病的侵袭,遭遇瘟疫、灾难,千万人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时,是那些国之大医,他们原创性地创新中国医学,书写经典,拯救黎民苍生于水深火热。每一位大医的诞生,都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劫难。所以纪录他们的故事,追寻他们的脚步,绝不仅仅只是纪念,更是一种力量的传承和人间正义的涤荡。纪录片能记录的也只是这些名医的其中一面,除了纪录片所展现的,这些名医有着怎样的人物个性?又是如何走上医学的道路?古代名医故事系列,旨在为大家提供更全面的资料,思考大医为什么能成为大医。
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揪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 。
耳濡目染,一心想走仕途的青少年时期
黄元御出生于书香门第,黄氏是山东昌邑的名门望族,祖辈当中有数名为官,其中名声最大最有威望的是堪称明朝一代良辰的黄福。因才能出众,被破格提拔,官任工部右侍郎,后来又兼管兵部,最后又晋升为光禄大夫,(黄福所处的明朝,光禄大夫可是从一品的官衔呦。)黄福为官清廉,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为官的准则,在当地很有威望。
《昌邑县志》记载“福器重才敏,周练世务,忧国忘家,老而弥笃,卒之日家无百缗”;
《后乐堂记》如此描述黄福“历事五朝,四十余年,其心未尝一日不在天下国家,平昔言议未尝一语不在天下国家。论大臣以道,事君赤心报国,而不为私图者方今其一人焉。”
黄氏家族除黄福之外,还有很多人在朝为官。
黄元御的堂祖父黄运启,为兵部给事;黄在中(黄运启之子),任钱塘知县,在职期间政绩卓著;黄运贞(黄氏袓父),禀贡生,侯补训导,他有一书斋,当中收藏了黄福的文集,如《后乐堂集》《黄公文集》,还收藏了各种经史子集等,为黄元御读书提供了条件;黄钟(黄氏之父)为庠生;黄德润(黄氏兄长)任邑增生;黄德淳(黄氏兄长)为监生。
黄元御幼年时天资过人,过目成诵,并受到了良好的私塾教育,其读书的养志书院与黄福墓相毗邻。这一时期黄元御受祖辈黄福影响较大,一方面私塾老师会选取黄福的文章教育幼童,另一方面家里父亲也常用黄福的思想教育黄元御,常常带他去黄福墓前,感受祖辈的荣耀。
尤其是黄福墓前由明英宗亲笔书写的《谕祭文》对黄元御的影响较深,“卿事我祖宗,历官中外,四十余年,皆在重任,职端正刚果有为,忠君爱国,致公忘私,匪躬之节,老而弥笃。”皇帝对黄福的褒奖与肯定为家族中的至高殊荣,这样的评价更加坚定了黄氏忠君爱国,致公忘私思想。
在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之下,年幼的黄元御刻苦读书,加上天资聪慧,少年举为庠生,在凤鸣书院继续学习。自身在学业上的进步,更加坚定了其为官的决心。进入凤鸣书院读书的第二年春节,黄氏作诗一首,名为《咏风筝》“众目仰望势气派,因缘全凭一线来。平生不爱云和雨,唯喜春风抱满怀。”此诗与祖辈黄福的《书怀》相呼应,表达了黄元御立志效仿黄福报效国家的决心。诗中“平生不爱云和雨”表明了黄氏淡泊名利的思想,“唯喜春风抱满怀”说明黄氏愿为良臣的壮志,表达了黄氏走仕途之路的雄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庸医毁目,仕途之梦破灭
而立之前的黄元御,一直生活在读书考功名的状态之中,直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这一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直接导致黄元御仕途之路的梦想的破灭。
1734年,三十岁的黄元御,感觉左边眼睛发红,干涩,三天之后,左眼白睛红肿,口干食欲差,就请了医生过来看。当地的医生看过之后诊断为大肠火热证,以清热泻火治疗原则处方大黄、黄连等苦寒之药泻下。
黄元御服药后并无泄泻的症状,于是又去找了这位医生,医生还是认为是大肠火热,于是加重了药量。黄元御这次服药后,稍有泻下,但眼睛依然红肿。
不知道黄元御为什么这么执着,可能这位医生就是传说中的“名医”吧,病情没有好转,又第三次找了这位医生。这次医生又诊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