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为了一份offer苦等的付雨泽,复旦学生刘晟睿的毕业季就显得轻松多了。
“一等奖”密集出现在刘晟睿的简历中:一等奖学金、力学竞赛一等奖、数学竞赛一等奖…… 他曾以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第一名被保送本校的金融专硕研究生,多门功课绩点满分,曾获上海市高校优秀毕业生荣誉,还得过国家奖学金。
本硕均为名校,本科是理工类,这种复合背景最受头部券商的青睐:他从一千多名应试者里脱颖而出,进入只有两个名额的总裁面试轮;面试过他的分析师记得,“优秀”是面试官的一致评价,“表达能力不错”,“在同龄人中比较自信成熟”,“主动提问”;入职答辩报告还被作为范本让同期实习生学习。
在一起实习过的杨子文眼里,刘师兄确实比一般人强。带教老师离职时,杨子文手上的报告还没收尾,正愁没人商量。刘晟睿正好看到聊了几句,言语间透露出对行业深刻的了解,拆解上市公司业务也信手拈来。最后,是他指导了杨子文的报告。
但在复旦校园里他似乎并不活跃。一百多人的研究生班级里,同学张烨和他只有参加讲座的时候偶尔碰到。第一次感受到他的存在是评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10万,相当于一年的学费,竞争激烈。刘晟睿报名了群众代表,加入到评审小组。讨论到评分标准时,他提出,班委平时有加分,不应该另外再加分。
这和大多数人的意见不同。张烨介绍,班委的工作繁杂琐碎,因为没有校内宿舍,一百多位同学都住在校外不同的地方,为了收齐一次全班的表格,班委要在学校等一天。平时有出席要求的运动会和讲座,也默认是班委参加,给其他同学省出不少精力。这些加分每次只有零点几,多数同学没有异议,觉得是“辛苦分”。
类似的建议刘晟睿还提了几处,张烨总结,“把那些有利他的都给加上分,他没有而别人有的都不加分”。
刘晟睿的其它精力看上去都放在了实习上,5份实习都在排名靠前的证券公司。去年2月,他刚去一家公司不到一个月,就执意要走——彼时,胡川也在那家公司,正打算跳槽到A公司做首席分析师。刘晟睿请带教老师赵月帮忙分析过两边留用的机会,最终跟着胡川去了A公司。
赵月感到有点遗憾。仅有的交往细节来看,刘晟睿是一个挺有礼貌、心思缜密的人,比较沉默,但会积极询问有什么活儿干,“做事比较灵活”。
到A公司实习的三个月里,胡川曾布置过一篇投资分析报告给刘晟睿。本科“双非”学历的付雨泽也是在那个时候,收到了微信号“H.C.”发来的实习任务——撰写一份深度研究报告。写军工报告要攻克专业术语,下笔前就有一堆案头要准备,需要大量物理和化学知识,对文科生付雨泽是个不小的挑战,他花了两周。
报告最终公开发表在了胡川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尽管没有署名,但付雨泽觉得自己的工作受到了肯定。十几天后,刘晟睿拿着付雨泽写的另一份报告入职了B公司,在介绍实习经历时,他说报告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后经多人证实,其中至少有三篇是付雨泽写的。
除了几万字的报告,平时的会议纪要和公号排版,刘晟睿也以“首席”身份交给屏幕那端的实习生做,他让湖北男生陈卓根据电话会议录音整理纪要,让江苏女孩路晴整理航展资料,写PPT。录音和资料里都有胡川的讲话,在骗局拆穿前,一切显得天衣无缝。
关于那段时间里他的生活,是事后实习生们通过时间线拼凑出来的。“H.C.”(胡川)是刘晟睿冒用的第一个分析师的账号,之后还冒用了“Y.Z.Y.”“G.F.”“J.G.”,还有“G.P.”。而实习生们做出来的报告,帮助刘晟睿顺利通过了B、C、D三家公司的入职答辩,首席分析师在例会上公开夸奖他“能力强,有目共睹”。
去年9-11月应该是他最忙的时候。他在微信上催男生陈卓交报告,陈卓解释,最近也有其他面试机会,想晚一点,但立刻被否了——“秋招笔面试不是你可以影响工作进度的理由”。陈卓觉得这位老师冷冰冰的,“要我专心搞实习,可又没说保证我留用”。
几乎是同时,刘晟睿也在安抚付雨泽,说留用不需要担心,之后又给了他一个新的选题。这期间,刘晟睿结束了B公司的实习,在C公司顺利通过了总裁面试,12月底又与D公司签订三方协议,进入正式员工的入职流程。
据C公司一位分析师介绍,offer发出后刘晟睿一直没有入职,以为他放弃了。两个月后他打来电话询问是否还能入职,说很想去线下实习,但因为疫情封控没办法出小区。听起来诚恳又明确,分析师就把春招期间的实习生都拒绝了,为他留下名额。之后,“疫情封控”、“提交论文”、“准备答辩”是他一再延后入职时间的理由,一共拖了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