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采血:止血带结扎时间应小于1分钟,如超过2分钟,大静脉血流受阻而使毛细血管内压增高,使分子质量<5000的物质逸入组织液,或缺氧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使检查结果增高或减低。
3.溶血:因容器不洁、接触水、强力振荡、操作不慎等可引起溶血,使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浆或血清化学成分(如钾、镁、转氨酶、胆红素)等多项指标检验结果发生变化。
4.样本处理:血液样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并尽快进行检查,样本保存不当直接影响实验结果。血浆在4℃保存24h后,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减少95%。低温(4℃)保存血液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减低。因此,应根据实验项目确定最佳的保存条件。
5.实验结果分析:分析结果时,应考虑药物、饮食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同时,应密切结合临床。
三、抗凝剂选择
1.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常用有钠盐或钾盐。
①抗凝原理:螯合钙离子。
②使用方法:量为1.5~2.2mg/ml血液。
③适用范围:对血细胞形态、血小板计数影响很小。
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建议,CBC抗凝剂用EDTA-K2。不适于凝血检查、血小板功能试验。
2.草酸盐
①抗凝原理:草酸钙沉淀。
②适用范围 双草酸盐
血细胞比容、CBC、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检查。
不适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 3.肝素
①抗凝原理:
加强抗凝血酶(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从而阻止凝血酶形成,并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②使用方法:每毫升血液肝素用量为(15±2.5)U,多为肝素钠盐或钾盐。
③适用范围: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不适于CBC、细胞形态学检查。 4.枸橼酸盐
①抗凝原理: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
②使用方法:配成109mmol/L的浓度。
1:9------凝血
1:4------红细胞沉降率
③适用范围:凝血检查、红细胞沉降率、输血保养液。
四、血液涂片制备
一张良好的血片
①厚薄适宜
②头体尾明显
③细胞分布均匀
④血膜边缘整齐
⑤并留有一定空隙
血涂片的制备
①手工推片法 25°~30°夹角
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间夹角、推片速度、血细胞比容。 ②厚血膜涂片法 疟原虫、微丝蚴等。
五、血液细胞染色
瑞氏染色法
1.染料组成
染料组成
酸性染料伊红(E-) 钠盐 阴离子
碱性染料亚甲蓝(M+) 氯盐 阳离子
将适量伊红、亚甲蓝溶解在甲醇中。
甲醇的作用:一是溶解亚甲蓝和伊红;二是固定细胞形态。
2.染色原理 物理吸附与化学亲和作用
③中性颗粒 呈等电状态与E-和M 结合→淡紫红色
④红细胞
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 3.pH值的影响
细胞各种成分均属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红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染色偏红,细胞核呈淡蓝色或不染色;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结合,所有细胞呈灰蓝色,颗粒呈深暗,嗜酸性颗粒呈暗褐,甚至棕黑色,中性颗粒偏粗,呈紫黑色。
①pH<pI→Pr带正电荷多→易与E-结合→染色偏红
②pH>pI→Pr带负电荷多→易与M 结合→染色偏蓝
磷酸盐缓冲液(pH6.4~6.8)
保证细胞受色时恒定最佳pH条件 4.注意事项
(1)血涂片干透后固定,否则细胞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
(2)冲洗时应以流水冲洗,不能先倒掉染液,以防染料沉着在血涂片上。冲洗时间不能过久,以防脱色。如血涂片上有染料颗粒沉积,可滴加甲醇,然后立即用流水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