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染色过淡可以复染,复染时应先加缓冲液,然后加染液。染色过深可用流水冲洗或浸泡,也可用甲醇脱色。
六、方法学评价
1.血涂片制备
用血量少、操作简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疟原虫、微丝蚴等检查可采用厚血膜涂片法。
2.血液细胞染色
瑞氏染色法:最经典、最常用。对于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等可获得很好的染色效果,但对细胞核的着色能力略差。
吉姆萨染色法:对细胞核、寄生虫(如疟原虫等)着色较好,结构更清晰,但对细胞质成分的着色能力略差。
瑞-吉姆萨复合染色:使细胞胞质、颗粒、胞核等均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瑞氏染料的质量规格用吸光度比值(rA)来评价。
新配制染料rA接近2,降到(1.3±0.1)染料即可使用。
新鲜配制的染料偏碱,须在室温或是37℃下贮存一定时间,待亚甲蓝逐渐变为天青B,贮存时间愈久,染色效果愈好。在贮存过程中,必须加塞,以防甲醇挥发和氧化成甲酸。所用甲醇须为AR级,若其中含过多丙酮,会使染色偏酸,白细胞着色不良。
七、质量控制
1.血涂片制备
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血膜愈厚,反之则愈薄。
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黏度较高时,采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血细胞比容减低、血液较稀时,应采用大血滴、大角度、快推。
2.血液细胞染色
染色深浅与血涂片中细胞数量、血膜厚度、染色时间、染液浓度、pH值密切相关。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
A.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
B.血浆缺少某些凝血因子
C.血清缺少凝血酶
D.血浆缺少凝血酶
E.血清缺少纤维蛋白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血清与血浆的差别是: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
婴幼儿做血常规检查时,多使用的采血部位是
A.颈外静脉
B.耳垂毛细血管
C.足跟毛细血管
D.肘部静脉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手指采血操作方便,检查结果比较恒定,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婴幼儿可采集大踇趾或足跟内外侧缘血液,严重烧伤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采血。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采血前要仔细检查针头是否安装牢固
B.采血前要仔细检查针筒内是否有空气和水分
C.使针头与皮肤成30°角斜行快速刺入皮肤
D.抽血时针栓可以外抽和内推
E.取下注射器针头,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抗凝管中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抽血时只能外抽,不能内推。
导致溶血的因素不包括
A.抽血速度太快
B.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
C.注入抗凝管后剧烈振荡混匀
D.注射器干燥
E.取血后直接放入4℃冰箱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注射器中有水会导致溶血,干燥不会。
血液标本4℃保存,可使血液分析仪
A.红细胞计数结果减低
B.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
C.血小板计数结果增加
D.血小板计数结果减低
E.白细胞计数结果减低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血浆在4℃保存24h后,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减少95%,低温(4℃)保存血液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减低。
影响血涂片时血膜厚度的因素有
A.血滴大小
B.血黏度高低
C.推片角度
D.推片速度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制备涂片时,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血膜愈厚,反之则愈薄。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黏度较高时,应采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可得满意结果;血细胞比容减低、血液较稀时,应采用大血滴、大角度、快推。
瑞氏染色中起溶解作用的有机溶剂是
A.无水乙醇
B.甲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