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试过午睡,一觉醒来,心情特失落,特丧?心里想着又是网抑云的一天,其实...只是你睡太多了。
那为什么睡个午觉,好好的一个人就变丧了呢?
影响“睡后变丧”的原因
睡眠≥1小时,且非自然醒。人在睡觉时会经历睡眠周期,一般为90-110分钟;第一个睡眠周期除去入睡阶段,通常为1小时,而神经内分泌系统有“清醒—睡眠周期”完成一次也需要1小时左右。
午睡后变丧的现象有一个专业名词叫“睡眠惯性”。一旦你午睡超过1小时的警戒线,并且进入过深度睡眠状态,消极情绪就做好侵占你大脑的准备了。
※ 睡眠惯性(sleep inertia,SI)也称睡眠惰性,是指唤醒后立即出现的暂时性的低警觉性、迷惑、行为紊乱和认知能力、感觉能力下降的状态。
大脑的新旧皮层
大脑有两大部分新皮层和旧皮层。
新皮层是负责理性相关的认知功能;旧皮层是掌管着较原始的消极情绪,除了丧,起床气也和旧皮层率先苏醒有关。
旧皮层更具活力,不易疲劳,在午睡后能迅速被唤醒有害的情绪瞬间占据大脑。
新皮层反应较慢容易疲劳,在旧皮层任性大概5分钟后才逐渐苏醒,开始制裁旧皮层消除有害情绪;于是我们积极状态又回来了。
如何解决午觉后“变丧”
从地域来看,其实只有亚洲人有午睡的习惯,欧美人并没有(西班牙除外)。
主要是饮食结构的不同,我们的午饭中含有饭或面等高碳水,所吃的主食升糖指数(GI)较高;而欧美人午餐中的碳水化合物比例偏低。
我们吃完米面后,人体内血糖升高,导致大脑内的血清素迅速升高,困意随之而来。
所以想通过不午睡来消除“丧感”的话,建议要么七分饱;要么降低午餐的碳水含量。
当然还是很多人希望坚持午睡的,毕竟中午不睡觉,下午困成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