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多健康,若总是坐着不动,不仅会增加脂肪,还会增加罹患代谢症候群、提高死亡率的风险,而健走,是个不错的有氧运动解方。相信不少民众都听过「每天健走30分钟」的说法,不过,日本专家指出,若要更进一步提升效果,与其计算时间,计算「步数」效果更佳。
用有氧运动改善代谢症候群、降血糖
若总是睡饱吃、吃饱睡,成为「沙发马铃薯」坐着不动,不仅容易肥胖,还会增加罹患代谢症候群及死亡的风险。
顺天堂大学研究所代谢内分泌内科学、运动医学先任副教授田村好史表示,和提升肌肉「量」的肌肉锻鍊相比,有氧运动是使用体内的氧气燃烧糖与脂肪的运动,能提高肌肉的「质」。
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糖尿病‧代谢‧内分泌内科诊疗部长西村理明也曾指出,运动能帮助肌肉消耗糖分,使身体不需要分泌过量胰岛素就能有效降低血糖。
不过,游泳、骑脚踏车、健走…有氧运动的种类繁多,该挑选哪种有氧运动呢?田村好史指出,较容易上手的有氧运动是「健走」,不过,若只单想着「出发吧!」就开始进行健走,则容易三分钟热度,建议民众可以配合手机等工具来测量步数。
比起运动时间长短,步数更为重要
健走作为简单易上手的有氧运动,也曾有研究指出,只要每日健走,以步行方式通勤20分钟以上,就可降低27%糖尿病风险。此外,另有研究指出,餐后健走能达到最佳降血糖效果。
不过,若要更进一步提升健走降血糖的成效,或许比起注重「走了多久」,「走了多少步」反而更为重要。由于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在过去,较少有经科学验证的运动方式,能证明可以增加他们的身体活动量,并获得更多心血管代谢疾病的相关评估资料,一篇发表于《糖尿病、肥胖与代谢》(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期刊的研究,将平均年龄60岁,有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压的347位民众分成两组,并分别开立了「一年内以『比现在多3000步』的步数进行健走」及「每日活动30~60分钟」的处方。之后,再进行步数、脉搏数及相关的心脏代谢指标检测,试图检验并监测医师提供步数处方对他们的效果。
研究结果发现,医师将「增加步数」纳入诊断处方确实对增加民众步数有所成效,虽没达到原订目标(比平时的步数多3000步),但一天中的步数确实增加了20%,且对改善糖化血色素有所帮助,而另一组别则没有改善迹象。亦即比起活动时间,增加健走步数更能改善血糖。
以一般成人的步行速度来看,走路10分钟就约与走1000步相当,比起「增加3000步」,明明应「活动30~60分钟」可以走更多步,为什么会有这样看似相反的结果?田村好史认为,这是因为接受步数指导的组别较容易自我管理的缘故。藉由计步器,可以对每日的数值目标达成与否一目了然。不足的时候,可能会想着,只要再走1000步就好了,进而发起行动。
另一方面,使用时间计算则十分困难,无法清楚掌握每天应该走几步,也难以设立目标。计步器的功能是现在许多手机的基本配备,即使没有,藉由许多免费的APP也可简单入手。田村好史建议民众一定要下载,并以「比现在多走2000步」为初始目标,最终目标为一天走8000步,就可以得到预防代谢症候群及失智症等各式各样的健康好处。
频繁运动比一次运动完更能达到降血糖的效果
除了步数以外,田村好史提出研究佐证并建议,坐着的时候频繁起身活动更能达到降血糖的效果。
该研究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比较了「一直坐着」、「早上运动30分钟」、 「每30分钟起身活动1分40秒共18次」(总计共活动30分钟)。该研究结果发现,频繁起身更能获得降低饭后血糖的效果,也做出了「规律活动」比「持续活动」对降低饭后血糖等健康效果更为有效的结论。
田村好史因此建议,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尽可能增加身体的活动,不必特地运动,但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增加步数。比方说,可藉由走路通勤、早一站下车步行、中午至稍微远的场所用餐等。
参考资料:
用有氧运动改善代谢症候群、降血糖
若总是睡饱吃、吃饱睡,成为「沙发马铃薯」坐着不动,不仅容易肥胖,还会增加罹患代谢症候群及死亡的风险。
顺天堂大学研究所代谢内分泌内科学、运动医学先任副教授田村好史表示,和提升肌肉「量」的肌肉锻鍊相比,有氧运动是使用体内的氧气燃烧糖与脂肪的运动,能提高肌肉的「质」。
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糖尿病‧代谢‧内分泌内科诊疗部长西村理明也曾指出,运动能帮助肌肉消耗糖分,使身体不需要分泌过量胰岛素就能有效降低血糖。
不过,游泳、骑脚踏车、健走…有氧运动的种类繁多,该挑选哪种有氧运动呢?田村好史指出,较容易上手的有氧运动是「健走」,不过,若只单想着「出发吧!」就开始进行健走,则容易三分钟热度,建议民众可以配合手机等工具来测量步数。
比起运动时间长短,步数更为重要
健走作为简单易上手的有氧运动,也曾有研究指出,只要每日健走,以步行方式通勤20分钟以上,就可降低27%糖尿病风险。此外,另有研究指出,餐后健走能达到最佳降血糖效果。
不过,若要更进一步提升健走降血糖的成效,或许比起注重「走了多久」,「走了多少步」反而更为重要。由于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在过去,较少有经科学验证的运动方式,能证明可以增加他们的身体活动量,并获得更多心血管代谢疾病的相关评估资料,一篇发表于《糖尿病、肥胖与代谢》(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期刊的研究,将平均年龄60岁,有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压的347位民众分成两组,并分别开立了「一年内以『比现在多3000步』的步数进行健走」及「每日活动30~60分钟」的处方。之后,再进行步数、脉搏数及相关的心脏代谢指标检测,试图检验并监测医师提供步数处方对他们的效果。
研究结果发现,医师将「增加步数」纳入诊断处方确实对增加民众步数有所成效,虽没达到原订目标(比平时的步数多3000步),但一天中的步数确实增加了20%,且对改善糖化血色素有所帮助,而另一组别则没有改善迹象。亦即比起活动时间,增加健走步数更能改善血糖。
以一般成人的步行速度来看,走路10分钟就约与走1000步相当,比起「增加3000步」,明明应「活动30~60分钟」可以走更多步,为什么会有这样看似相反的结果?田村好史认为,这是因为接受步数指导的组别较容易自我管理的缘故。藉由计步器,可以对每日的数值目标达成与否一目了然。不足的时候,可能会想着,只要再走1000步就好了,进而发起行动。
另一方面,使用时间计算则十分困难,无法清楚掌握每天应该走几步,也难以设立目标。计步器的功能是现在许多手机的基本配备,即使没有,藉由许多免费的APP也可简单入手。田村好史建议民众一定要下载,并以「比现在多走2000步」为初始目标,最终目标为一天走8000步,就可以得到预防代谢症候群及失智症等各式各样的健康好处。
频繁运动比一次运动完更能达到降血糖的效果
除了步数以外,田村好史提出研究佐证并建议,坐着的时候频繁起身活动更能达到降血糖的效果。
该研究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比较了「一直坐着」、「早上运动30分钟」、 「每30分钟起身活动1分40秒共18次」(总计共活动30分钟)。该研究结果发现,频繁起身更能获得降低饭后血糖的效果,也做出了「规律活动」比「持续活动」对降低饭后血糖等健康效果更为有效的结论。
田村好史因此建议,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尽可能增加身体的活动,不必特地运动,但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增加步数。比方说,可藉由走路通勤、早一站下车步行、中午至稍微远的场所用餐等。
- ウオーキング効果上げる秘诀 时间より歩数でカウント
- 健走、爬楼梯让血糖不乱飙,选对时间效率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