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食疗的理论渊源
前已述及, 《黄帝内经》是食疗学的理论渊 薮。反映在《黄帝内经》中的精气营养 、膳食结构 、五味调和 、饮食卫生、四时宜忌及药食结合等理论或观点 ,成为后代食疗孕育发展的胚基。
1 . 2 . 1 精气营养理论 “ 民以食为天” , 饮食活动是人生命活动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 “安谷则昌 , 绝谷则危” , 通过饮食活动 , 不断地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 , 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 保证生命存续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
《灵枢·五味》首先提出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谷始入于胃 , 其精微者, 先出于胃之两焦 , 以溉五脏, 别出两行营卫之道。《灵枢·营卫生会》也说 :人受气于谷 , 谷入于胃 , 以传与肺 ,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正是靠了这些通过饮食活动而获得的精微物质 , 才使生命活动得以正常展开 。 《素问·经脉别论》云 :“ 食气入胃 ,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 , 浊气归心 , 淫气精于脉 。”明确指出了食物进入人体后 , 滋养脏腑 、气血 、经脉、四肢、 肌肉乃至骨骼、 皮毛 、九窍等的作用 。 饮食入胃 , 通过胃的消化、 吸收, 脾的运化 , 然后输布全身 。 可散布精华于肝 , 而后浸淫滋养于肌肉 ; 可食气归心 , 精气浸浮于脉, 以充营心脏、血脉 。 作为人体的营养物质 , 是必须靠饮食源源不断地予以补充的 。
由于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 , 对脏腑的作用也不同 。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 : “五味入胃 , 各归所喜 , 故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咸先入肾, 久而增气 , 物化之常也 。” 这说明了五种味道的食物, 不仅是人类饮食的重要调味品 , 可以促进饮食帮助消化 , 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反之如果饮食活动不正常 , 就可能影响人的健康 , 甚至危及生命 。故谷不入, 半日则气衰 , 一日则气少矣 。 (《灵枢·五味》)人以水谷为本, 故人绝水谷则死 。 (《素问·平人气象论》)此外 , 《灵枢·平人绝谷篇》还具体指出了不能进食而死亡的时间 , 即“平人不食饮七日 而死” 。
总之 , 《内经》在饮食营养的问题上提出了一整套的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饮食(味)与形体 、元气 、精微或精气之间构成密切相依的关系 。 饮食正常 , 营养丰富 , 则精气充沛, 形体健壮 。
1 . 2. 2 膳食结构理论 世界上的种族, 按其膳食结构可以分为三大类, 即以肉类为主食的肉食民族, 以乳酪为主食的奶食民族和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的谷食民族 。 《内经》针对汉民族的特点 , 指出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应以“ 五谷为养 , 五果为助 , 五畜为益, 五菜为
充 , 气味合而服之 , 以补精益气” 。 (《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要用各种各类食物, 互相搭配, 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发挥饮食对人体的积极作用 , 保证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 所谓五谷 , 泛指整个谷类和豆类食品 , 这是人类养生长寿所必需的最主要的食品 , 是人类的主食, 亦即强调人体所必需的 、最主要的养分,主要是由谷类和豆类食品共同来提供。 五畜, 泛指肉乳蛋类荤食品 , 适量食之 , 对人体大有补益, 但过量则为害非浅 , “ 膏梁之变 , 足生大疔” 。 五菜, 指各种各样的蔬菜 。 五菜为充 , 就是选食各种蔬菜, 可以使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得以充分、 完善 。 五果 ,泛指整个果类食品 。 人们在主食之外 , 适当进食果品 , 可以补充维生素 、微量元素及多种果糖、 纤维素、果胶等, 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 。 所谓气味合而服之,就是要综合各种营养成分, 使机体平衡发展 。
1 . 2 . 3 五味调和理论 食物有酸 、苦 、 甘、 辛、 咸五种味道, 对人体的作用各有不同 。 五味调和 , 有利于健康 , 五味过偏 , 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十分重视五味的调和 。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 , 气血以流 , 腠理以密 , 如是则骨气以精 , 谨道如法 , 长有天命。 ”说明五味调和得当对人体的益处。 中医是反对五味偏嗜的 , 人体的营养虽然来源于饮食五味, 但五味过偏 , 又易使人体受伤 。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 “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 ; 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 短肌 , 心气抑 ; 味过于甘 , 心气喘满, 色黑 , 肾气不衡 ; 味过于苦 ,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味过于辛, 筋脉沮弛, 精神乃央 。 ”《素问·五脏生成论》也说: “ 是故多食咸 , 则脉凝泣而变色 ; 多食苦 , 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 , 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 , 则肉胝月 刍 而唇揭 ; 多食甘 , 则 骨痛而 发落 , 此五味之所伤也 。 ”强调了饮食五味宜适当 , 切忌偏颇 , 否则伤及五脏, 于健康不利 。 即使在身健无病之时 , 也应注意调节五味, 不可太偏 、 太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