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
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两种情况。
三伏天应该如何防病
第一,尽量减少在温度高的时候出门或是大量的运动,这样身体水分的流失太快了,如果不能及时的补充水分很容易出现脱水中暑的情况的话,就是非常危险的了。上班族应注意随时补充水分,最好喝新鲜的白开水或淡盐水,少饮冰镇饮料。此外,还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瓜果蔬菜,尤其是西瓜、冬瓜等。
第二,防止感冒和消化道疾病。伏天是感冒高发期,尤其是长时间在空调房里或吹电风扇,会出现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建议不要长时间在低温空调下滞留,晚上睡觉时应尽量开窗通风,老年人进冷气房间前要把汗擦干。
第三,伏天闷热、潮湿、气压低,细菌霉菌滋生繁殖快,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夏天是肠胃疾病的多发季节,如果加上体质是虚寒的人,就更加的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了,这类人尽量的不要吃生冷的食物。因为冰淇淋、雪糕等冷饮中均含有胆固醇、糖和淀粉等成分,吃冷饮影响正常的食欲,又会使腹泻加重。
伏天食疗策略
伏天的时候,空气湿度过高,汗液蒸发慢,体温调节更为艰难。营养素和水分损失大,消化系统功能变差,更加加重了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的感觉。怎样才能健康地度过酷暑呢?
多喝粥汤补充电解质
应供给足够多的含水分食品,更重要的是补充出汗时损失的各种矿物质,尤其是钠和钾。普通甜饮料中仅仅含有糖分和水分,却不能提供钠、钾、钙、镁等电解质,也不含维生素。因此,不要单靠甜饮料来解渴,而应当尽量多吃水果蔬菜,还应当在家中准备营养丰富的粥汤和解暑饮料,其中尤以豆汤、豆粥最佳,它们对补充钾、镁等矿物质最有帮助。绿茶、花果茶、酸梅汤等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皮蛋瘦肉粥:首先把大米淘洗干净,家里如果有糯米的话,最好加一点点的糯米来提升粥的口感,把淘洗干净的大米直接倒进砂锅中,加入4倍水,用中火把锅烧开,瘦肉咱们准备适量就可以,切成肉丁,加入盐,淀粉、白胡椒面,一丢丢的清水,抓拌均匀后,把肉丁腌制10分钟。然后我们再准备一些姜末,葱末,不喜欢的可以不放,两个皮蛋切成碎丁,等锅中的粥熬制黏稠后,再依次加入皮蛋丁和姜末,这时候转小火,再煮5分钟,让皮蛋的香味充分的散发出来,接着下入瘦肉丁,这时再用筷子不停的搅动,等瘦肉丁变色就可以关火了,最后来一丢丢精盐,鸡精提鲜,再撒上葱花,香喷喷的皮蛋瘦肉粥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