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食过酸食物,会聚肝气,脾气被克制而伤脾胃;如果食过咸,伤骨气,肌肉枯槁,气郁结,伤肺;如食过苦,则心闷,肾气伤;食过甘,脾气多滞,而伤肾;食过辛,肺气结,而伤肝,筋脉衰败,精神萎靡。


其实五味是一个综合作用,并不是单纯伤哪个部分。从现代人的生活而言,谨和五味的意义在于,不能食用过于刺激的食物,从而损伤脾胃,引起各种慢性病。
因此,“谨和五味”也是膳食术第一原则。但这个原则实在不容易做到。
因为,现代人吃饭往往讲究刺激为先,口味为先。

膳食术第二: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是说要把食物当成药一样,根据食物特性而使用。
《千金翼方*养生食疗》载 “安身之本,必须于食。救疾之道,惟在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故食能排邪而安内脏腑,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
其实现代人已经自觉通过食疗方式养生。但更重要的是,应该随时每一餐把握食物寒、热、温、凉、平五气与酸、苦、甘、辛、咸五味,随人体和季节的不同而作搭配,即可养血气、排疾患。
这其实也很难做到。
但其总体原则应该是平和舒适为上。

膳食术第三:食饮有节。
对于现代人而言,节制饮食才是最可怕的事情。甚至强过病患。
《吕氏春秋》中说:“凡食无强厚味,无以列味重洒……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谓五脏之葆。”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养生家石天基也说:“如先饥而食,食不过饱,若过饱则损气而脾劳;先渴而饮,饮不过多,若过多则损血而胃胀。早饭宜早,午饭宜饱,晚饭宜少。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此调和之大旨也。”
嗯。从这里也知道“被气饱了”也是有道理的,气饱了,其实就可以不吃饭还挺有科学根据。

石天基还认为,食疗最重要的不在于食物本身,而在于五点原则:
一是,食宜缓;
二是,食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