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1+1=2知道,反过来2-1就不知道答案的道理是一样的。
针对一个知识点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形成发散式思维,进而将其衍生出来的题型搞懂搞透彻。
举个简单的例子,儿子3岁半左右,陪他玩积木的时候,我会有意引导他去探究一些与未来学习有关的知识,但我不会硬性要求孩子背这背那,因为背完了不理解怎么来的,怎么变换,题型一变全不会了。
我会在黑板中间画上一个大圆圈写上不同的数字,以9为例吧!然后我让他找朋友,哪两个数字成为好朋友得到中间这个数,他们就可以自行组队,看看你能组成几个小队伍。

然后经过小家伙无数次的尝试,他就得到了下面的答案。

这就是知识的发散性,也就是说,孩子已经开始研究数与数的相加、探索他们的和并清楚的知道相加等于10的情况并非就一种而是会有很多种数字的组合。有哪些种呢?探索的过程中我相信孩子早就记得扎扎实实了。

10以内的分解与组合
不建议死记硬背这些“数的分解”,虽然很多幼儿园的老师还在要求孩子机械化的背诵。
想要很好地引导孩子这就要求家长要有发散性思维,能够清楚地引导孩子,让孩子针对一个知识点掌握得明明白白并学会举一反三。
我想大家现在的疑问一定是老师我又不像你是专业的指导怎么引导,我们脑子里真的没有这么多想法,一个是想不到,第二个即便想到了,也不知道怎么帮助孩子去理解。
没关系,我嫂子也是这样的,很多家长都是这样的。那怎么办?当然是借助辅助工具。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我们不会没关系但为了孩子我们可以学方法。
③用有趣而又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孩子理解题意,将知识学以致用。
面对很多问题孩子们为什么不会?是因为不理解?不理解怎么办?换一种方式让孩子们理解。
很多家长特别有意思,他会抱怨孩子们的题为什么出那么难,他都不会。这长大能用得上么?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学习并不是为了应试,这一点你要了解。如果你逼迫孩子学习,只会让孩子早早失去学习的动力。失去对未来美好生活探索的权利。

我们学习是为了应用,让自己有更强的能力让一切为我所用。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只知道1+1=2.
我记得在硅谷工程师爸爸的《超强数学思维课》中有过一个这样的题。
他问孩子们,为什么古希腊神庙的石柱选择圆柱形的、大象的腿是圆柱形的,为什么不选择三菱柱和正方形柱体?

对于知识我们要让孩子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然后那一天我们也做起了这样的探索,孩子们开始折纸,然后准备图书,一本一本地放在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