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玩游戏能够废寝忘食,谈学习却厌烦抗拒?许多家长认为是孩子贪玩、不求上进。其实,这当中有着极大的误解。
100年前,有位心理学家就发现了人性当中追求“完成”,却又趋“利”避“害”的矛盾特质。弄懂这个原理,可能对孩子学习和游戏的态度,你会有颠覆性的反思。
作者:立正妈妈,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 、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电子产品是个有魔力的东西。3岁的孩子看动画片停不下来;13岁的孩子玩手机停不下来;33岁的成年人刷视频停不下来。
可是如果换成看书、写作业、完成工作。结局却可能变成:看书看一会,溜了;写作业写一会,开小差了;工作做一半,刷手机去了。
为什么结果差异那么大?
其实,心理学界早就发现了有一种名叫“蔡戈尼效应”的现象,在影响人们对游戏和学习的态度。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科学解释
“蔡戈尼效应”到底是什么?
有人举了个生动的例子:请试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现在请你再看它一眼,你的心思是不是会倾向于要把这个圆完成?
这种“完成欲”就跟通宵达旦打游戏,不打到通关,就不愿意退出;熬着黑眼圈追电视剧,想赶紧追到大结局;刷抖音视频,一刷就停不下来,总觉得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内容,不容错过……
事件不同,心理雷同。
并非游戏有多好玩,电视剧有多精彩,小视频有多搞笑,而是人的天性中,对“把事情完成”有着强烈的执念。
上世纪2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就观察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
他发现咖啡馆的服务员们,几乎都可以不费纸笔,就把顾客的点单快速、周全地记下来,但当他们下完单以后,就记不起单子的内容了。
于是,蔡戈尼克邀请一群人做了个实验:
让被试者做22件简单的事情,如写一首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用线串起珠子等。完成每件事所需的时间大体相等,不过在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许做完,另一半在被试者未完成时就予以中断。
实验结束后,在被试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蔡戈尼请他们立刻回忆各自做了些什么。
结果发现:人们对于未完成的工作,回忆率是68%;对已完成的工作,回忆率仅有43%。这便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蔡戈尼效应(the Zeigarnike effect)
人们天生对办事情有始终概念,当愿望没有达成的时候,「完整」的心理需求就会使人们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