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揭示了社交媒体千方百计拉你入坑的心思
短视频和动画片虽看似简单的观看屏幕,但其实也同样借鉴了这种奖赏机制。“短视频 5 分钟,网络 1 小时,人间大半天”——这句话就形象地描述了短视频让人沉浸的魔力。
跌宕起伏的剧情,抓人眼球的文字和图像,对下一个视频内容的期待,都会使人会产生一种“预知详情”的渴求,从而不停地刷屏。沉溺在这种精神上暂时被满足的过程,能够获得一种观感上的间歇性强化的奖赏,以及全身心投入的心流,“刷刷刷”上瘾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断进阶的间歇性强化奖赏,使人愿意身心投入;而全神贯注地投入,又使人从该活动中获得乐趣;强强联合下,“蔡戈尼效应”就愈发强烈,欲罢不能。
所以,不是孩子对电子产品上瘾,而是电子产品自带上瘾机制。
2. 学习带来的“负面压力”,使得效应减弱
游戏能带来愉悦感、满足感、成就感;学习总感受到催促、压力、焦虑、挫败。游戏和学习带给孩子的感受,截然相反。那么,孩子对待游戏和学习态度,自然一个是趋之若鹜,一个是避犹不及。
当我们做一件事,难度太大,或者感受不佳,那么心理上的抗拒,会使得我们畏惧行动,这种下意识的逃避,逐渐就会演变成拖延症。
在逃避中焦虑,在焦虑中拖延,在拖延中对抗。随之而来的父母催促、责备、否定,又让学习的“负面压力”与日俱增,而“蔡戈尼效应”在学业上的作用就日趋降低。
当蔡戈尼效应过弱,人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失去动力,习惯拖沓,缺乏干劲和执行力,时常半途而废,目标不断转移,以至于永远无法有始有终地完成一件事。
拖延症表面看似“懒”,本质是“恐惧”带来的抗拒。
及时行乐 VS. 延迟满足
反其道而行,让结果如你所愿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问卷调查——假如你中了彩票,有两种兑现方式:
- 1年后,取走10000欧元
- 1年1个月后,取走11000欧元
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二项,因为哪家银行都不会有10%这么高的月息。
但如果兑现方式的时间调整一下:
- 今天取走10000欧元
- 一个月后取走11000欧元
结果,大多数人却选择了第一项,今天就把10000欧元拿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