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起来,就是人对于“没得到”的东西都会耿耿于怀。如果一个事件尚未完成,就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且迫切希望解决。而对于已经完成,或者简单易得的东西,却并不关注,转头就忘。
这种典型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心理,在生活中颇为常见。
还没大结局的电视剧,买不到的裙子,错过的初恋,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恰恰因为这份“得不到的缺失”。
所以我们常常听到的“打完这盘”、“看完这集”、“玩完这场”、“吃完这些”,其实不是借口,而是对“圆满”的执念。
“蔡戈尼效应”的两面性:
一面坚持,一面放弃
有家长就会困惑,既然这份追求“完成”的心理与生俱来,那为什么孩子对着没打完的游戏能够废寝忘食,可是对着堆积如山的作业却总是拖延抗拒呢?
这恰恰是因为“蔡戈尼效应”存在两面性:1、完美欲;2、放弃欲。
- “完美欲”表现在:有始有终的驱动力,让你面对已经完成一大半的事情,会愿意再使劲一下,把它解决掉。
- “放弃欲”则表现在:如果事情刚起步,后期进度看起来漫长且艰难,则会直接想躺平。
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坚持到底,一面是投降缴械,在生活中也常常容易呈现出两个极端:
- 效应过强:完美主义&强迫症
- 效应过弱:半途而废&拖延症
如果我们将这两种场景演绎,放在游戏 VS. 学习上,我们突然就可以理解,为何游戏让人上瘾,学习让人厌烦了。
1. 娱乐带来的“奖赏反馈”,使得效应加强
游戏公司花在研究客户心理的钱,绝对不少于花游戏设计上。精彩绝妙的惊险环节,一环扣一环,牢牢抓住孩子的好奇心,驱使孩子一关结束又想玩下一关。
他们巧妙地利用了三个循序渐进的维度:任务系统 ;奖励 ; 进度条。
这三个维度符合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间歇性强化实验”:奖励越随机,成瘾性越强。
比起父母对孩子零星的赞赏,游戏中的奖励反馈从不吝啬。
挑战成功时,弹出来的是“你太棒了,再来一局”、“获得超级金牌/装备”,挑战失败了也从不打击,而是继续给你打气,让你再接再厉“就差一点点,再来一次”。
这种无条件的信任,轻易刺激大脑中的“内侧前脑束愉悦回路”,让孩子始终沉浸在“勇往直前”的冲劲中,不能自拔。
更何况游戏过程中,集齐多少张卡片可以变身,通过多少关卡可以换装备,以及进度条一阶阶晋级带来的刺激感,“蔡戈尼效应”的身影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