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会在小安读完一段话后,故意问他,“哎,那个xxx词是什么意思啊?妈妈不认识。”
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我发现除了仅有几次在小安不熟悉的主题上有一些他解释不上来的词,但凡在他比较熟悉的主题上的词,他都能理解并给我解释的很好。
哪怕是像“汽车保险杠”、“联合收割机”、“避雷针”等等在我看来无比生僻的词,对于他这个小工程迷来说,都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
于是我发现,孩子阅读中不能理解(却能读出来)的那些词语和表达,是因为在学习阅读之前,也就是日常听说对话中,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词。但凡他们在平时就听过,且能听懂的词,只要他自己从书上拼读出来正确的发音,他们就自然理解相应的意思。
也就是说,对于初学阅读的儿童来说,他们阅读的词汇量,取决于阅读之前日常听说中学习到的词汇量。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个三年级小学生即使会拼读,却理解不了读出来的词——因为他在平时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听和用过那些词。
要知道,儿童阅读能力越强,越容易在未来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也就更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较高的收入。
更不要说,更多的研究表明,父母给孩子的语言输入,还能在多方面启发孩子的数学思维,比如告诉他们看到的物体有几个、什么形状的、在哪个方位等等。这会帮助孩子们在未来的数学学习和工程科学类学科学习中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10]
综上,这里的逻辑关系可以简而言之:
婴幼儿从养育着那里听到的语言越多、越丰富,他们学习语言的速度就越快、词汇量就越大;
孩子词汇量越大、语言能力越强,未来越容易有更高的学业成就;
越高的学业成就,越容易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地位和较高的收入。
换句话说,既然婴幼儿早期从养育者那里获得的语言丰富度,能在很大程度上为孩子这一生的学业和社会成就奠定坚实基础,那你觉得,跟“看似什么都不懂”的婴儿们说话,还是件可有可无的小事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