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在生命前三年与成年人交谈的次数,与其青春期的语言能力和智商正相关。[6]
该研究通过一种可穿戴式的计话器,采集了146个孩子在18-24个月大的家庭的谈话内容。十年后,他们邀请已经成长到9-14岁的孩子返回实验室进行智商和认知能力测试。
该研究发现,在这些孩子18-24个月大时从家中那里听到的词汇量,特别是通过“家长-孩子”之间的对话听到的词汇量越大,十年后孩子的智商分数、语言理解能力和词汇量等其他语言技能分数越高。
甚至,父母在孩子儿童早期的语言输入,能预测青春期儿童相关大脑皮层机构的变化。
在一项近期的研究当中[7],美国的研究人员在一项跨越15年的纵向研究数据中发现,18-42个月大的学前期儿童每日接收来自父母的语言输入的总量和复杂性,能预测孩子在5-12岁半学龄期重要语言脑区的皮层厚度的变化。
既,学前期儿童从父母那里接收到的语言越多越丰富,青春期他们语言相关脑区的薄化程度越高(注:青春期大脑皮层薄化是一个正常的发育现象,这个进程越顺利,个体越容易有更优秀的相关心理认知表现[8])。
早期词汇和语言能力,对孩子未来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是一位小学老师,你可能会注意到,孩子们在小学入学时的词汇量有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词汇量上的差异,其实是预测接下来学业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9]。
还记得我在之前一篇文章里提到的一个朋友家三年级孩子德语阅读理解出现的问题吗?他明明都能把德语单词拼读出来,但放在文章里结合上下文却不明白什么意思(《干货|孩子的学习上限有多高,一个细节就能看出来》)。
这个孩子在三年级开始掉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早年间的德语词汇量积累的不够。这一点还是在观察我家小安的自主阅读中发现的。
因小安实现德语自主阅读的时间比较早(三岁后就已经逐渐做到了),我担心他是否能正确理解内容,所以现在会时常考察他的阅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