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听从研究者的建议后,默念“只要看到甜食,我就转身就走”。效果显著,这位实验者控制住了想要吃甜食的欲望。什么原因呢?
一份研究报告,曾这样指出,大脑对于“只要······就”模式情有独钟”。
换句话说,我们有时候给大脑的指令太复杂,大脑都看不懂,自然就难以执行。但简单的“只要······就模式却可以轻易帮助大脑替你做决定。
因此,研究者得出一个结论,精密的指令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完成目标。
不妨,把自己的计划精简起来,让大脑替你监督,效果将比别人监督你更事半功倍。

想要高效率,先要利用每一分钟去自律
利用自律的每一分钟,比抓住每一分钟要自律要好的太多了。
因为你知道,自己是真的想要改变自己。而不是向身边的人证明自己在改变。
而在现实之中,很多人难以从别人给予你的“自律优越感”中觉察出来。偏执的坚定自己的假目标,甚至是机械的完成自律的假形式。
记得自己也曾因为自律的问题与别人讨论过。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走路真得可以帮助我锻炼身材吗?
我曾坚持一周时间的两万步打卡,同事每每看到我的微信步数记录就啧啧称赞。自己也是感觉到骄傲。但后期,却变得越来越趋于形式。多余的路,多一步都不想走。亲戚评论,简直就是为了步数而奋斗。不出两个周,自己就放弃了。
而反观另一个同事,明明比我年长,身材却是20岁的身材,羡煞旁人。别人问她诀窍,也是回答走路。每天都走2万多步呢?
我也立刻答道,我也是每天都走2万多步呢?为什么效果没有你好?
她说,她曾看到我有一次在一边刷手机一边走路。而她却在努力把步数发挥出最大功效。锻炼四肢、锻炼心肺功能甚至是还特意阅读专业运动书籍。每天都是气喘呼呼的回家,累却充实。
而我,总是想着通过步数多少来证明自己,甚至是炫耀给别人看。久而久之,差距也和别人越来越大。
把自律时间利用到极致,效果绝对比强迫要求自己完成任务更好。
自律的真谛,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