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以执政第三年为分水岭,此前的楚庄王像是明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长期怠政不作为;此后的楚庄王又似乎摇身一变,成了清朝的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铁腕治国,干纲独断。
把万历和雍正强凑合在一个人的身上,怎么看他都是人格分裂的。
为什么楚庄王要在执政的头三年里矫情自饰?又为什么突然卸去伪装,露出真容呢?这里头的原委曲折,可不是“韬光养晦”四个字就能解释过去的。
根据《国语》的记载,楚庄王上台的时候,还不到20岁,也就是说他是个少年君主。
就在楚庄王登基的元年,发生了这样一桩耐人寻味的政变:
楚庄王立,子孔、潘崇将袭群舒,使公子燮与子仪守,而伐舒蓼。二子作乱,城郢,而使贼杀子孔,不克而还。八月,二子以楚子出,将如商密。庐戢黎及叔麇诱之,遂杀斗克及公子燮。——《左传·文公十四年传》
这场政变的策划者是楚庄王的两位师傅斗克和公子燮。
他们二人趁着执政大臣——令尹成嘉和太师潘崇——领兵东征淮南的当口儿,在后方的郢都发动了政变。斗克等人扬言成嘉和潘崇有大罪,并以此为借口瓜分了二位辅的财产与仆妾,还向前线派出刺客,刺杀成嘉,但是没有成功。
惊闻政变的成嘉和潘崇回师靖难,迫使斗克和公子燮挟持楚庄王向郢都西北方向的商密逃窜。逃亡之中经过庐邑,斗克与公子燮被大夫卢棘藜诱杀,政变遂告失败,重获自由的楚庄王得以返回郢都。
虽然斗克与公子燮是连手发动了政变,但他们两位的政治思考恐怕是有所区别的。
公子燮的动机相对简单。
早在楚穆王时代,公子燮就对令尹的位置垂涎三尺。因为成大心和成嘉两位若敖氏家族成员的“狙击”,公子燮没能如愿。担任太子傅这个徒有虚名的闲职,说明他在争夺令尹失败以后遭到了若敖氏家族的排挤,被政治核心圈边缘化了。因此,公子燮参与政变应该被视作是楚国的同姓公族与若敖氏家族的权力之争。
但斗克的情况就不这么单纯了。他本是若敖氏家族的一份子,为什么要联合公子燮来反对自己的同宗成嘉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还得从公元前635年发生在秦、楚之间的析之战说起。
析之战是春秋时期爆发于秦、楚两国间的第一场战争。秦穆公在晋军的配合下攻击位于河南淅川县的鄀国。鄀国本是楚国的附庸,它遭到攻击,楚国自然不能坐视。
但楚国高层对这场边境战争的规模估计不足,令尹和司马都安坐在郢都,只派遣申公斗克和息公屈御寇率领申、息二县的邑兵前去迎敌。结果被秦人用计击破,斗克、屈御寇都做了秦国的俘虏。
这时还是晋文公上台的元年。因为秦穆公相助他复国的旧恩,秦晋两国还处于联盟的蜜月期,所以秦国选择了与晋国连手攻楚。
可时间来到公元前627年,因为晋国在崤之战中伏击秦军,秦、晋两国因此撕破了脸皮,秦穆公从前联晋制楚的外交策略到了该做调整的时候了。
《左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