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楚军围困郑国三个月后,郑军大败,郑国国君郑襄公屈尊求和。他一国国君,赤裸上身,手牵绵阳,按照周礼在宗庙前向楚庄王跪拜,请求议和。
楚庄王见状,便也准备用周礼待之,与郑国议和。
可是伍举缺不认同,他觉得郑国国君是见风使舵之辈,屡次背信弃义,不如就此灭了郑国,如此就可以顺利北上,攻打晋国。
孙叔敖听闻伍举的建议,却不以为然,他知道楚庄王此举是为了一箭双雕,一方面是为了得信于天下,另一方面是想以郑国为诱饵,引晋国大军前来,一雪城濮之战的耻辱。
果然,不久之后,晋国就出兵讨伐楚军,两国军队在黄河南部的邲地对峙,楚军布成三个方阵,向晋军轮番攻击,晋军备楚国杀声震天的气势吓破了胆,四散溃逃。

楚庄王见此情形,随即下令撤军。楚庄王的这一举动令伍举十分不解,此番正是消灭晋军的大好时机,为何要撤军?
楚庄王认为,自城濮之战后,楚国输给晋国,一直没能抬起头来,此战已经报仇雪恨。况且当年,晋文公为报楚王礼遇之恩,退避三舍,留有余地,楚国也不必赶尽杀绝,留条生路。
之后,伍举又建议楚庄王用晋军的尸体建造几座京观,以彰显大楚的国威。
京观是将敌军的尸首堆积起来,用土封上,做成类似金字塔状的巨大坟墓,从而炫耀国家的实力,并让后世子孙铭记祖先的战功,在当时是很常见的。
但是,这个建议被楚庄王解决了,两国交战,士兵也是子民,曝尸荒野已是不仁,晋军将士为自己的国家尽忠,不能再用他们的尸体来宣扬战争的残忍。于是下令,将他们妥善安葬。
邲之战,使楚国声威大震,楚庄王尊重生命,不建京观的仁义举动,更是赢得了各国的一致归心。此后,鲁、宋、郑、陈等中原小国相继背弃晋国,依附于楚国。
此后,晋国慑于楚国的军力,不再南下与楚国对抗,就此,楚国奠定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03
最后
公元前591年,一代霸主楚庄王病逝,楚庄王死后不久,楚国内部发生动乱。
王公贵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受到王族巨大威胁的大臣巫臣被迫投奔了晋国,后又出使吴国,将军阵之术交给吴人,用于牵制楚国。
吴国自此走向强盛的道路,此举也令楚国后患无穷。
楚庄王后,楚国的历任楚王都资质平庸,楚国的国力逐渐衰退,与称霸中原的霸业也渐行渐远。
到了楚平王时期,他听信谗言,将重臣伍举的后代满门屠戮,只有伍举的孙子伍子胥逃过一劫,而楚平王不知道,他的这次荒唐行为,将为楚国带来一场灭顶之灾。
从楚子熊绎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最后在孙叔敖的辅佐下,抚有蛮夷,以属华夏,他从未忘记楚国先祖的遗志,积极进取,至死不屈。
孔子曾评价其:
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楚庄王曾说过,战争的目的是和平而不是征服与杀戮,什么是武?止戈为武。他极度隐忍,却拥有宽仁的心胸气度、拥有远大的志向,他从来都无愧霸主之名!

三年不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