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牌面馆,靠着一口地道的辣酱、焖肉浇头,把本帮味道永远留在了食客心中。
“最快9月份动,晚一点年底也要动了。”在学前街100号的普明面馆内,总经理庄健正和记者畅聊普明的未来。按他的设想,在学前街店关闭后,普明会在全市范围内寻找好位置,继续铺设新门店。虽然听上去略显遗憾,但在大富贵酒楼履职多年,屡创佳绩的庄健坚信普明的未来就如它的名字一般,普度光明。
居民家门口的“小食堂”
如何定义一家面馆是否成功?在记者看来,食客内心向往且会一直光顾,那品质基本差不了。
普明面馆,就是这么一家开在居民家门口,得到食客普遍认可的“小食堂”。“早上过去买两个包子,中午过去吃一碗面,晚上有时还要带几个面浇头回家。”这是一位从1998年就开始光顾普明面馆的老食客给出的评价,在他看来,普明最大的特色是选择多、味道好、价格也实惠,“每次都换着花样点,味道都在线,最喜欢的还是辣肉面。”
食客交口称赞的背后,离不开普明人对自家面点品种和口味的深度研究。追溯历史,不得不提普明面馆创始人——浙江绍兴人罗新堂。他在1959年的上海老城厢黄家阙路131号开设了第一家明光面馆,研制出了久经不衰的辣酱、焖肉等经典浇头,在1995年被上海市饮食公司评定为“上海名特优”小吃品牌。是当时上海为数不多的纯国营体制单位。1996年,静安寺主持慧明大师光临明光面馆,在吃下一碗素什锦面后连连称赞,并提出能否把面馆更名为“普明面馆”,寓意普渡光明,并将总部设于大兴街。而现在坐镇普明面馆的则是总经理庄健(国家级烹饪大师)及其师傅——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传承人任德峰。
庄健(左三)和任德峰(左四)
师徒二人只要聚在一起,便会研究如何将菜品再提个档次,“应该说,师傅对于菜肴的要求近乎于苛刻,这也是普明一直以来的经营思路,让老百姓用实惠的价格吃到最好品质的面点,口味特色本帮化,选材选料大众化,烹制过程简单化。”庄健告诉记者。
任德峰认为,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普明面馆之所以仍活跃在市场,得益于他经久不衰的技艺,“就说我们的面条,要先后轧九遍(上海话,压9次的意思),这样制成的面条口感好,有嚼劲;面汤要用猪骨、鸡骨、黄鳝骨头加上咸菜头、笋等一起熬制8小时以上;对下面师傅同样有要求,汤水一定要大,这样煮出来的面条口感、颜色均为上乘。”
时下的普明面馆除了供应面点外,也秉承着普明“继承传统不守旧,开拓创新不忘根”的经营理念,始终走在老店的创新路上。
一年有近半载卖冷面
回忆往事,要说曾经位于大兴街105号的普明面馆有多火,光听当时店里马经理在一档美食节目里的对话便可知一二:“有些客人要求我们开得早,关得晚,那我们就按照他们的要求早开晚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