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的《黄鹤楼》,对仗并不工整,为何还被赞为唐人七律之冠?
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
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间空有秋风词。
诗中的女几山,又名花果山,距宜阳县城50公里,距九朝古都洛阳90公里,是吴承恩《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创作原型。孙悟空善能腾云驾雾,所以,“乘白云”与女几山甚相契合。
南宋王灼在其所著的词曲评论笔记《碧鸡漫志》中亦有云:“忽乘白云去,空有秋风词,讥其无成也。”由此可以看出,古代诗人是常有此句法的。
其次,据《吴礼部诗话》中所开:“崔颢《黄鹤楼》诗题下自注云:‘黄鹤乃人名也。’”如果黄鹤是人名,那么,诗中的第一句只能用“乘白云”而不是“乘黄鹤”了,因为,黄鹤自己是不能“乘”自己的。
最后,依据全诗的语句结构来看,第一句为“白云”,第二句作“黄鹤”;第三句为“黄鹤”,第四句又为“白云”,这样的安排是符合艺术的匀称规律的。

再说“昔人已乘黄鹤去”。 后世选家之所以选择“昔人已乘黄鹤去”,是与黄鹤楼及其传说有关。位于湖北省武昌蛇山之巅的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是年,吴大帝孙权修筑夏口城时,为便于瞭望守戍,特于城西南角黄鹄矶修建一座的军事楼堡,即后世人所称的黄鹤楼。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山”、一为“因仙”。因山说更符合历史原貌此。历代史家考证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 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
但是,有着浓厚崇仙文化观念的中国人,更相信仙道传说一类的轶事。因为是传说,黄鹤楼的因仙说并不统一,也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此得名。而这位驾鹤而去的仙人,就是费祎。
据唐代文人阎伯理写了一篇介绍黄鹤楼的《黄鹤楼记》,阎文的开篇就介绍了黄鹤楼的得名原由,其文曰: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文中的州,系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图经》为记载某地风俗,物产,附有地图的书籍。费祎就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的“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那个费祎。费祎深得诸葛亮器重,屡次出使东吴,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人以辞锋刁难,而费祎据理以答,辞义兼备,始终不为所屈。费祎为三国时期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