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哥舒翰的兵器真的是刀吗?非也非也
还有初唐名将尉迟敬德,他最擅长的绝技是“避槊”与“夺槊”。尉迟敬德每次出战,单骑冲入敌阵,敌人的长槊从四面八方刺来,都不能伤到他。并后,他还有“空手夺白刃”之能,躲过敌人的槊刺后,他又顺势夺过敌槊,反刺敌人,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中,轻松来自,无人能阻。
都说文人相轻,武人有时也相轻。齐王李元吉也会使槊,所以很看不起尉迟敬德,就要和他比赛。尉迟敬德是秦王李世民的人,为了不至比武中误伤,他就叫两人把槊的刃去掉,光用槊竿比试。尉迟敬德说:“即使齐王的槊带刃也不能伤我,齐王不必去,但我的可以去掉。”比试的结果是,持槊带刃的李元吉一次也刺不中尉迟敬德。
秦王李世民又问他:“夺槊与避槊,那个更难些?”尉迟敬德说:“夺槊更难些。”李世民就他叫夺李元吉的槊试试试。李元吉执槊跃马,一心打算刺死尉迟敬德,不料只一会儿功夫,他的槊就被尉迟敬德夺下三次。齐王李元吉以骁勇著名,连连败于尉迟敬德之手,虽然口头上十分称赞,但是,心里却非常恼恨,以为丢人。
尉迟敬德善解避槊,每战,单骑入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贼槊,还以刺之。出入重围,往返无碍。齐王元吉亦善马槊,闻而轻之,欲亲自试。命去槊,两以竿相刺。敬德曰:“纵加刃,终不能伤,请勿除之。”敬德槊谨当却刃,元吉竟不能中。太宗问曰:“夺槊避槊,何者难易?”对曰:“夺槊难。”乃令敬德夺元吉槊。元吉执槊跃马,志在刺之,敬德俄顷三夺其槊。元吉素骁勇,虽相叹异,甚以为耻。(曾公亮《武经总要后集·卷九》)
7/英雄暮年
哥舒翰虽然骁勇,但是,个人生活却不讲究,嗜酒如命,醇酒美人,时时相伴,以致身虚。天宝十四载(755年)二月, 在他入朝面圣的路上,行至土门军时,因为洗澡导致突然中风,昏迷很久方才苏醒过来,落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回京以后,只好在家中闭门不出。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唐玄宗对安禄山的疏于防范,唐军一路败退,洛阳失守。在错杀大将封常青与高仙芝后,无将可用的李隆基才想起了病休在家的哥舒翰。虽然哥舒翰以身体原因极力推辞,但最后还是接受了皇帝的任命。
哥舒翰据守潼关以后,因为身体原因,难以处理日常军务,遂委任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大局。田良丘不敢独断专行,就让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偏偏王思礼和李承光互不服气,常常争执不下,不肯好好配合,致使军中号令不一。加上哥舒翰统军又“严而不恤”,唐军士气低落,人无斗志。
更闹心的是,舒翰虽是领军进驻潼关,不过他与宰相杨国忠素来不和,又互相猜忌。杨国忠又命亲信杜乾运带着一万余兵马,以防备叛军为名,实际是做防备哥舒翰之用。哥舒翰出生入死多年,怎会受这般委屈,便刚到前线就找个罪名杀了杜乾运。
杜乾运被杀的消息传回来后,杨国忠大为震惊,就捏造了一份假情报,说此时在陕郡驻守的叛军只有四千人,可以安排哥舒翰出兵收复。天宝十五载(756年),唐玄宗以“贼方无备”为由,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使者“项背相望”,给哥舒翰造成极大压力,有了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哥舒翰当然知道抗命的后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