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体育 新京报动新闻联合出品
这是一场跨界对话,一位是太极拳传承人,一位是知名影视演员;这又是一场武术人的切磋,一位是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拳师,一位是曾经的全国武术冠军。
陈斌,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第12代嫡宗传人,河南省太极拳协会主席,其父亲是太极拳“四大金刚”、“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陈正雷。吴樾,全国武术冠军,1997年以表演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国家话剧院,这样的专业习武、科班表演经历在演艺界中并不多。
太极拳的源流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至今约有400年历史。两位不同领域的名家,因为太极拳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戏本科毕业论文,吴樾的选题正是论太极拳在舞台表演中的重要性。从艺以来,吴樾塑造过多位经典的武术名家,其中就包括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后者正是陈家的九世祖。
2022年仲夏,北芦草园胡同,陈斌和吴樾展开了一场关于太极拳的对谈。
在小桥流水的景致下,吴樾(左)和陈斌演练太极拳。 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入门教学不能死板,培养兴趣最重要
陈斌:您在几岁时和武术、太极拳结缘,走上“习武之路”的初衷是什么?
吴樾:我5岁开始习练武术,当时体弱多病,我父亲就去找了一个教授形意拳的民间师傅,跟着学站桩和一些形意基础动作。后来体校教练觉得我的品质和骨骼特别适合练表演性武术,于是就进了张家口体校,就这样慢慢进了专业队。
那会儿是在北京队训练,但我代表的是宁夏武术队,算是优秀人才对西北的输出。在宁夏武术队是我体育生涯最辉煌的时期,先后拿到过全国少年组冠军、全国锦标赛冠军、世界邀请赛冠军等。
真正练习太极拳是在我13岁时,我6岁时认识了河北大学武术教授武淑清先生,她是吴式太极拳的名家。先生对我特别好,觉得我虎头虎脑的,想收我为徒,但她年龄比我爸都大很多,跟蔡龙云老师、吴彬老师、张文广教授都是一辈儿的。如果收我为徒,那这辈分就太高了,于是就让我叫她干奶奶。小时候我们都是练套路,一开始看他们练得很慢,自己也静不下心来。先生教了我几招后,顿时觉得受益匪浅,慢慢就喜欢上了太极拳。
后来有一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看到陈家沟的一位老师打陈式(太极拳),觉得很漂亮。那个时候才发现太极拳还有进攻型招数、刚柔并进。我特别喜欢陈式太极拳的发力,就又学了陈式。后来《叶问4》扮演万宗华时,我又吸取了孙式、吴式、杨式的一些特点,包括学习吴鉴泉(吴式太极拳定型人)吴老的一些招法,受益颇深。
陈斌:您刚才也提及拿过很多武术冠军,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
吴樾:我第一次拿全国冠军是在井冈山举行的全国锦标赛,一共参加了6个项目,除了集体基本功没拿到名次,其他几项成绩都还可以。
我是1994年进了国家集训队,虽然代表宁夏队比赛,但大部分时间在北京训练。前段时间,我跟卡力等几个师兄弟聚了一下,还给吴彬老师打电话,大家都处得特别开心。运动员生涯对我来说是一辈子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又自信、又骄傲,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做人做事的基础。
吴樾表示,运动员生涯让自己受益匪浅。 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吴樾:陈老师,您是太极名家,我也问您几个问题。如果我是一个“小白”想练太极拳,从接触到入门需要多长时间,建议保持怎样的练习频率?
陈斌:简单来说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个是专业版,一个是养生版。专业版要求你全身心投入,如果将来想走职业化的话,肯定天天都得练,跟上班似的一天练几个小时,进步会很快,可以说一天一个样。这样的话,有个把月就能上手。
但大部分人都是以养生为主。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比如一周两次课的频率,差不多需要3到6个月入门。当然,这还要看个人的理解能力以及身体的协调性等。
如果用太极拳的术语,怎么叫入门?我们行话说“以得气为准”,什么时候你找到了气感,什么时候就入门了。
吴樾:我打太极拳的时候,我女儿觉得挺好看。当我教她的时候,她就不是那么专注了,觉得太慢。让她去学习跆拳道、击剑,她就觉得很好玩。那如何设身处地让小朋友们喜欢上太极拳,提高他们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