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半表半里部之小柴胡汤证之第96条

中部病辩证
一、少阳病
二、少阴病
三、部证
小柴胡汤证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自此以下,论柴胡汤一类证治。
柴胡汤主少阳病,大论列柴胡诸证于太阳篇,而少阳篇仅存空洞之词,何也?曰:仲景之论六经,沿热论之名,而不袭其实故也。热论三阳之次,太阳、阳明、少阳,谓太阳传阳明,阳明传少阳也。仲景次少阳篇于阳明篇后,沿热论之名也。
然仲景之少阳,来自太阳,传诸阳明,故柴胡证不可次于阳明之后,即不可列于少阳篇矣。
热论之三阳,皆仲景之太阳,故皆可发汗。仲景之少阳,则为柴胡证,不可发汗。此一证候群,为热论所不言,此皆不袭热论之实也。故柴胡诸证虽在太阳篇,曾不称为太阳病。大柴胡条虽有太阳病过经十余日之文,已过太阳经,即非太阳病,此皆明其病之非太阳也。
少阳篇云,“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与小柴胡汤”,明太阳传少阳,少阳主柴胡也。一百一条云,“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明少阳传阳明也。
凡此,皆仲景自异于热论之微旨,故列柴胡证于太阳篇。次少阳篇于阳明篇之后者。仲景之不得已,亦仲景之不彻底也。
仲景之三阳,皆视抗病力所在而为之界说。太阳为在表在上,阳明为在里在下,而少阳自昔称为半表半里。所谓半表半里者,非半在表半在里之谓,谓在表里上下之间也。故太阳证在头项,在躯壳,头项为上,躯壳为表也。阳明证在肠在腑,腑为里,肠行大便为下也(阳明之胃实指肠,三泻心汤治胃者,注家犹指为少阳焉)。而少阳证在胸胁、在胸膜、在膈膜,胸胁与膈膜为上下之间,胸膜为表里之间也。腹膜病不属少阳者,位已近下,虽在表里之间,不在上下之间故也。余常谓表与上,里与下,常相因。以是推之,其事益明。
伤寒五六日中风,系倒句法。谓伤寒或中风,经五六日也。病起五六日,为太阳传入少阳之期。揭五六日,明下文之证候为少阳证也。
往来寒热,与恶寒、发热不同。恶寒、发热者,恶寒之自觉证,与发热之他觉证同时俱见。往来寒热,则恶寒时不知热,发热时不知寒,寒与热间代而见。疟疾其代表型也。
胸胁苦满,谓肋骨弓下有困闷之自觉证。满与懑通,懑之音义俱同闷。胸胁之所以苦满,不但肝、脾、胰三脏肿大,亦因胸胁部之淋巴腺肿硬故也。淋巴系即古书所谓三焦,三焦之经为手少阳,故胸胁苦满为少阳证。干性胸膜炎,其代表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