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雷案:
药治之原则,在利用人体之天然抗病力,而顺其趋势。证在上、在表者,知抗病力欲外达,故太阳宜发汗;证在下、在里者,知抗病力欲下夺,故阳明宜攻下;至于证在表里上下之间,则抗病力之趋势不可知,故汗、吐、下诸法,皆禁施于少阳(参看少阳篇二百六十八至二百七十条)。
夫阳证祛毒之治,除汗、吐、下,更无他法。汗、吐、下俱在所禁,则少阳之药法,几于穷矣。
独有柴胡一昧,专宜此病。征诸实验,若服柴胡剂的当,有汗出而解者,有微利而解者,非柴胡兼有汗下之功,特能扶助少阳之抗病力,以祛除毒害性物质耳。
亦有不汗、不利,潜然而解者,昔贤因称柴胡为和解剂。意者,柴胡特能产生少阳之抗毒力,与毒害性物质结合,而成无毒之物,故不假祛毒,而病自愈欤。
小柴胡汤之主药柴胡,专治胸胁部及胸膜、膈膜之病,又能抑制交感神经之兴奋,能疏涤淋巴之壅滞。神经证,古医书称为肝,其兴奋过度者,又称为胆。肝胆之经相为表里,胆又与淋巴系之三焦称少阳经,故柴胡称肝胆药,又称少阳药。
主药柴胡,及不足重轻之副药甘草、大枣而外,芩、参、姜、夏皆胃药,胃邻接胸膈,受胸膈病之影响最大故也,然其与柴胡相伍,必有特殊之效,愧余未能探索耳。
张氏《本草选》云:昧者以粗大者为大柴胡,细者名小柴胡,不知仲景大小柴胡,乃汤名也。
王氏《古方选注》云:小柴胡汤去滓再煎,恐刚柔不相济,有碍于和也。七味主治在中,不及下焦,故称之曰小。
《伤寒类方》云:此汤除大枣,共二十八两(案:徐氏作半夏半斤,故云尔),较今称,亦五两六钱零,虽分三服,已为重剂。盖少阳介于两阳之间,须兼顾三经,故药不宜轻。去渣再煎者,此方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
山田氏云:加减法,后人因或字所加。说见小青龙汤条下。
《医方口诀集》云:坂阳一室女,病疟,热多寒少,一医投药而呕,一医投药反泄。请予诊治时,疟利并作,且呕,脉之但弦。投以本方加芍药,未至五帖,诸证并瘳。
又云:一寡妇,不时寒热,脉上鱼际,此血盛之证也,用本方加地黄治之而愈。
又云:一妇人,身颤振,口妄言,诸药不效,以为郁怒所致也。询其故,盖因素嫌其夫,含怒已久。投以本方,稍可,又用加味归脾汤而愈。
又云:一室女,十四岁,天癸未至,身发赤斑而痒痛,左关脉弦数。此因肝火血热也,以本方加生地、山栀、丹皮治之而愈。
《建殊录》云:山下谒先生曰:有男生五岁,哑而痫,痫日一发或再发,虚尪赢惫,旦夕待毙,且其闷苦之状,日甚一日矣。父母之情,不忍坐视,原赖先生之术,幸一见起,虽死不悔。先生因为诊之,心下痞,按之濡,乃作大黄黄连汤饮之。百日所,痞去,而痫不复发,然而胸胁烦胀,胁下支满,哑尚如故,又作小柴胡汤及三黄丸与之,时以大陷胸丸攻之。可半岁,一日,乳母拥儿倚门,适有牵马而过者,儿忽呼曰:“乌麻”。父母喜甚,乃襁负倶来,告之先生。先生试拈糖果以挑其呼,儿忽复呼曰:“乌麻伊”(日语呼马乌麻,呼甘味乌麻伊)。父母以为过愿,踊跃不自胜,因服前方数月,言语卒如常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