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php?url=https://img04.71396.com/al/3p/a22882fc6349eb84.jpg)
缓慢形成的冠状动脉狭窄,常常导致心脏在活动时供血不能相应增加而产生心前区闷痛不适,休息后可缓解,称为心绞痛。发生在下肢动脉可导致间歇性跛行,因疼痛影响行走,严重者可导致肢端坏死、需要截肢。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长、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家族遗传因素等。据报道,全球因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中,大约50%归因于高血压,31%归因于高胆固醇,14%归因于吸烟,大约65%的心血管死亡归因于此三个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症状出现前的早期病理阶段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即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胆固醇是斑块的罪魁祸首吗?
胆固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其主要作用是构成细胞膜和合成激素等。胆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其中LDL-C是“坏”胆固醇,血液中的LDL-C增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表明:血液中LDL-C水平升高危害很大,会使得脂质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引起血管狭窄,从而导致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既然斑块是由于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造成的,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没有胆固醇就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一项包含26个大规模临床试验(17万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应用他汀治疗5年,LDL-C每降低1mmol/L,可使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22%。
胆固醇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原料,而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是促进胆固醇进入血管内膜并在其中形成斑块必不可少的机制。他汀类药物既能降胆固醇,又具有抗炎症和氧化应激的作用,已成为近几十年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使他汀成为“里程碑式的药物”。
如何检测动脉斑块?
检测动脉斑块最常用的方法是彩色超声波(彩超)和增强CT(CTA)或者核磁共振(MRA)。颈动脉和下肢动脉是粥样硬化容易发生的部位,而且解剖位置比较表浅,应用彩超就可以方便地观察其病变情况,心脏和脑部的动脉则需要做CTA或M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