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前面说了那么多,可能最终就是为了让大家可以实实在在的实战,所以到了这部分可能对想走伤寒论的这条路的人,是比较要去着力的,因为今天市场派伤寒也是民国这些的延伸,其实学伤寒最终的原点还是伤寒论原文,但是因为读不懂,才去看注释,而民国这些伤寒家算是一次绽放。
伤寒实战,仗剑江湖
民国中医江湖—上
仗剑走江湖,在上篇我们看到了武林正统少林派,创新改革派武当派,那么接下来的江湖可能就是明教的天下,这些人就是内经派眼中的明教,而传统的中庸在他们眼中是就是老顽固,他们亦正亦邪,开辟这新的江湖,有的人重剂虎狼之药救危证,有的人和风细雨开辟新的市场,清末民初的中医江湖已经不那么太平,而是疾风骤雨,有人要彻底废除中医,有人要废医存药。面对中西医共存的江湖,晚晴的进士举人秀才一个个莫名其妙的进入了中医的江湖,唐容川,曹颖甫,陆渊雷,张山雷,陈伯坛等,新的教派兴起,他们开启了另外一番的江湖,之后的后辈在整个历史中不断的挑战新的高度。
我总觉得伤寒的江湖是奇怪的,真的伤寒大师都是一代,他们好像是天选之子,他们的理念技术都无法有效的传给子孙和门生。所以我们看到伤寒大家一般几乎没有什么继承人,然后著作整理的很多书籍都淹没在大海中,都是过了多少年偶然被伤寒爱好者打捞出来这些古本。
很多中医爱好者喜欢这样的江湖,因为就像东邪黄元御,仗剑走江湖,他们似乎要重新改写江湖规则,似乎发现了新的大陆,他们要展现给人类新的东西,但是往往矫枉过正,然后杀敌一千,自损一万,最后消失在茫茫江湖中。很多人听过他们的传说,但是不一定看过他们的书,因为他们书都是大骂主流的温病派,所以他们就被消失在江湖中了,那今天就来讲讲这些人的故事和著作,希望大家有时间去收集起来。
我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去学伤寒,因为正确的书籍会让你在危难的时候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抉择,这个世界要么有智慧做出最好的选择,要么有足够的财富让有智慧的人给你做出最合理的选择,这是聪明人活着做的事。中医本身被黑就是清末之时,大家实实在在明白了时方派的陋习,每到大病重病危病之时,所需求的中医竟然无能为力,有的走向西医,有的如余云岫废除中医,有的如恽铁樵面对现状自学改革中医,跌宕起伏的危机才让伤寒派重新走向江湖。
伤寒经方中最早走出来的是唐荣川,之后整个江湖开始遍地开花。张锡纯的沈阳立达中医院,恽铁樵的函授中医学校,张山雷的兰溪中医学校,丁甘仁曹颖甫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包识生的神舟医药专门学校,陆渊雷的上海国医学院,陈伯坛的伯坛中医学校,彭子益随战讲学,遍地开花的中医学校,成了以后伤寒派派的种子,至少影响了几代人。他们的反思和努力精研让中医最后的曙光灿烂了星空。

唐容川非世医之家,而是半路出家,在西医东渐之时他为中医迈出了至为关键的一步,中医在临床上向前了一大步。他的《血证论》止血,消瘀,凝血,补虚建立了治疗血症的完整体系。之前已经说过他的全集可以好好读读,而一些理论的歧义也可以看看周岩的《本草思辨录》。而另一位在经方的集大成者就是曹颖甫,曹颖甫的临床实战经验丰富,所以在注解伤寒论之时,能从实际出发,在一个条辨之下,他注释几种变证的用药,这让有关实战经验的人读过之后思路会大开,他的《伤寒发微》和《金匮发微》是对伤寒杂病论杂病论的正法之做。他理论上大部分沿袭黄坤载,实战又有自己独特思考,以经解经,让伤寒的思考成为无端的一个圆环,其《经方实验录》是标准的伤寒医案。他的这一派传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