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外一方面手术的目的。为什么说手术目的并不在适应症范围内,这是一个主观的指标,并不是完全客观,因人而异。因为有的患者说我手术的目的,就要像正常人一样。我说这种手术之前,医生和患者还有患者家属会做一个充分的沟通,这种沟通就会讲目的一定要客观,什么叫客观呢?因为手术的目的从客观的来讲,是改善患者目前的生活质量,由原来不能自理变成部分自理,由原来的疼痛非常明显,夜间不能翻身变成能够缓解疼痛,缓解一些身体极度的不适,改善生活质量。 那么这些并不是让患者由一个病理状态变成一个正常状态,而是由一个病理状态变成一个缓解的状态。有的患者缓解的程度不一样,他和疾病发病的时间是有直接相关的。有的患者在疾病的早中期做手术,就是时机越早,那么改善的越完整,怎么讲?症状改善的越多,效果越好,那么做手术做得越晚,拖到了疾病的终末期后期。那么改善的症状越少,改善的比例越低。所以这个目的一定要客观。第2点,手术条件能不能达到?因为现在接触太多的这种患者,经济条件好的没有问题,但是也面临一些经济条件非常不理想的家庭。那么这些家庭在早期的确是没法想象做手术,一台手术整体下来20-30万左右,那么这个不是一个一般家庭能负担了的,但是山东省的医保政策的确是在全国来讲是处于领先,报销的比例也非常高,那么从另一方面就解决了患者的这种经济负担的问题。在医保的问题在省和省之间的确有差异。所以说这个也解决了,虽然经济上解决了一大部分,但对于极个别的家庭它依然是难以承受的。那么对于这种经济上这个不能够达到的,我觉得不能太勉强,你不能说拿一个患者的生活质量去换整个家庭的一个经济的低谷,所以家庭一定要平衡! 当然如果是经济能达到的话,患者的生活质量能改善,减少了。这种家庭陪护,那么可以解放出一个生产力。这样的话从长远经济来看,也是合适的。这是我想对72岁的老人讲的,就是目前手术是该做了,而且不能再拖,那么具体能不能承受这个手术,还是需要住院以后做综合的评估,这是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另外一个存在的问题,连续这几次门诊我都会跟病人讲,因为现在还在疫情期间还没有完全结束警报,那么等待住院的时间还是比较长的。
目前我预估开好住院票,可能还要等一个多月甚至说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够住上院,因为现在大家还是得保持一定的距离,床位和床位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那么损失了有效的床位数。但是我们觉得还是安全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