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一道菜#
红烧肉是一道极其普通、十分常见的中式菜肴,但对于二十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来说,却是一个美好记忆。色泽绛红,油润亮泽,肥瘦相间,口感软糯,入口即化,老少皆宜。
在中国大江南北众多菜系里,许多都有红烧肉这道菜,风味各异,做法不同。北方的红烧肉,做法比较粗犷,肉块切的较大;南方的红烧肉,做法稍显细腻,肉块切的较小。但肉块大小并不是它们的主要区别,主要区别是在搭配的其它食材上。
北方红烧肉的典型代表是东北的猪肉炖粉条,有时也会用猪肉炖豆腐和/或大白菜。
南方的红烧肉花样稍多些。少有单纯的红烧肉,如毛氏红烧肉;多会配些其它食材,如百叶结烧肉、竹笋烧肉。
在计划经济时代,红烧肉可是逢年过节聚餐和周末改善生活的美味佳肴。在那个“缺油少肉”的年代,吃一顿油水大的红烧肉就算营养大餐了。
当年人们在购买猪肉时,与现在的取向不同。现在人们做红烧肉都喜欢购买五花肉;五花肉已是猪肉最贵的部分。而上个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人们做红烧肉都是买带皮的肥瘦猪肉,而且倾向于瘦肉多些,瘦肉与肥肉之比最好是七比三或六比四。那时人们在副食商店极少能看到纯瘦肉。卖肉柜台将半扇猪肉放上案板,售货员从较厚的一侧开始切售,顾客要多少钱的就切多少,下刀基本上比较准,没有现在商贩那种要八元肉切出十元的来卖给你的现象。半扇肉卖到肥肉较多的部位或是五花肉时,基本上人们就不愿意买了。如果店内还有肉且顾客较多时,就会上半扇新的肉继续卖;如果店内没有肉了或顾客较少时,那今天也就这些肉了,谁愿意买就买。此时,经常会看到有顾客来买肉时,看见柜台上只有比较肥的肉时便会转身离去的现象。
笔者是个六〇后,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和高中两年正值十年“文革”期间。那时一周七天只休息星期日,家长也休息星期日,因为周末受到“管制”,感觉有些不爽,但还是有所期盼的,那就是母亲会改善生活。黄花鱼和带鱼只在春节期间凭副食本供应,其它鱼类很少能够见到,加之牛肉和羊肉供给回民,因此改善生活主要就是吃红烧肉。
母亲是江苏人,家中平时炒菜基本上是江苏风味,清淡微甜。炒菜除了花生油外,主要佐料就是葱姜、食盐、酱油、白糖和味精。做红烧肉也是这些用料,但架不住肥瘦的猪肉香呀。
细数起来,母亲做过的红烧肉种类可不少,但几乎没有纯红烧肉,那样不仅油大,还显得有些“奢侈”和“浪费”,都会加些其它食材如粉条、豆制品,利用猪油让它们也更好吃些。
当时粉条也是凭副食本购买的,买来粉条只为做猪肉炖粉条。那时副食店卖的是宽粉条,就像现在看到的宽面条一般,颜色呈暗棕色,用水浸泡软,放入红烧肉中一起炖,粉条被肉汤浸透,呈现出油亮的棕红色,在锅中或碗中,与肥瘦的肉块盘缠在一起,看上去非常诱人食欲。
母亲做红烧肉极少放土豆和胡萝卜;土豆和胡萝卜与牛肉一起烧才是美味的经典菜肴。那时京城大些的副食店可以买到水发竹笋,但母亲也很少做竹笋烧肉。
母亲做红烧肉除了放粉条,更多的是放豆制品,如豆腐皮、腐竹、豆腐泡、冻豆腐、水面筋等。
百叶结烧肉是淮扬菜系的一道名菜,母亲做过。其实做起来也比较简单,就是将买来的豆腐皮切成大约二十公分长、四五公分宽的长条,用比较柔和的手法将其打成一个宽松的结。要点之一是先要将豆腐皮长条纵向卷一下后再打结比较容易;要点之二是豆腐皮长条切的不可太短,否则打不上结,即便勉强打上了结,经过炖煮后也会散开;要点之三是百叶结打的要松紧适度,松了炖煮后也会散开,太紧了结形不饱满,影响菜形美观。打百叶结有些费时费力,有时索性就将豆腐皮切成菱形、三角形或是不规则形,放在锅里与肉一起炖,也挺好吃,可那就不能叫“百叶结烧肉”而是“豆腐皮烧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