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3种可以找到热爱之物的方法
文 | 白诗诗 :《高效学习之道》作者,头条号签约作者,知乎26万关注大V,职场、心理学、教育话题赞数、收藏量霸榜回答者

-
某网站上有个「年轻人如何在独居时有效地保持自律?」的问题,问题下面观点纷呈。
一部分就着“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如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作答,另一部分则站到对立面强调热爱的作用,意则你无法自律的原因是因为你内心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后者的论调对则对矣,然而这现实的世界,不知道有多少迷茫人经不起「你内心到底想要什么」的一问,它是灵魂一问,很多人勉强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然后还能安之若素从事之,就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状态,但若论说「内心到底想要什么」,恐怕很多人还没有足够信心说出答案来。
是不是营销贴看的过多,还是励志书、影视剧把太多普通人给洗脑,真的有那么多人这辈子可以真正找寻得到内心所需之物吗?要是真的那么多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这个世界应该会乱套,你会见到一批荷尔蒙激增的人,“突突突”在冲击,像樱木花道在全国大赛前投篮两万次,像《爆裂鼓手》主人公打击鼓点的狂热……满世界亢奋!
是的,我们都应该去找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不是白痴的话,我们内心都会有的这个渴求:很多人不就是在没有找到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而痛苦不堪吗,对此,我们何曾需要教育??

但如果说没有找到热爱,就否决我们这些凡人自律的意义,那也未免太何不食肉糜,你知道有些人就是幸运的,比如王小波,年轻的时候知道自己要什么,有些人相对有一丢丢的不幸,比如王小波的老婆李银河,她就曾说五六十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稍稍喜欢一些东西,也还谈不上知道内心真正的想要。
大多数人是后者,知道自己喜欢一些东西,却不敢确定那些东西可以经得起「是否是内心真正想要」的拷问。
所以,对于那些不幸运的人,他们找不到热爱的事物,就得去死吗?!
-
我坚决认为找到热爱的事情极为重要,谁要是体会过那种因为热爱某物而具备的那番一往无前的动力,谁就知道那种力量多么迷人,它真的靠心脏发电,真的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它代表着强大的,有时候甚至是激进的生产力!
但我反对过分强调“热爱论”。
其一,也许很多人没搞明白,“爱”字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大家且来赏析一个片段:
我曾碰到这么一位男士,他说:“你讲得很有道理,可是每个人的状况不同。我的婚姻真是让我忧心忡忡,我和太太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感觉,我猜我们都已经不再爱对方了。该怎么办呢?”
“爱她。”我回答。
“我告诉过你,我已经没有那种感觉了。”
“那就去爱她。”
“你还没理解,我是说我已经没有了爱的感觉。”
“就是因为你已经没有了爱的感觉,所以才要去爱她。”
“可是没有爱,你让我怎么去爱呢?”
“老兄,爱是一个动词,爱的感觉是爱的行动所带来的成果,所以请你爱她,为她服务,为她牺牲,聆听她心里的话,设身处地为她着想,欣赏她,肯定她。你愿意吗?”
在所有进步的社会中,爱都是代表动作,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当做一种感觉。好莱坞式的电影就常灌输这种不必为爱负责的观念——因为爱只是感觉,没有感觉,便没有爱。事实上,任由感觉左右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积极主动的人则以实际行动来表现爱。就像母亲忍受痛苦,把新生命带至人世,爱是牺牲奉献,不求回报。又好像父母爱护子女,无微不至,爱必须通过行动来实现,爱的感觉由此而生。
----节选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