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气候变化,全球气温升高。在不同国家,电力、交通运输、能源、工业、农业等领域产生不同程度的碳排放。目前,从全球的能源结构分析,太阳能远超过所有能源组合总量,从发展潜力上看,太阳能特远远超过其他可再生能源。作为太阳能的储能方式,低碳储存是利用甲醇和乙醇,无碳能源储存利用氢气和氨,第一步应考虑制绿氢,下一步可存储绿氢在甲醇、乙醇或氨这三种介质里。除了这些重要的储能介质之外,还要关注甲烷,从煤的伴生气里转化出来作为储能介质也很有意义。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在论坛上发言
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我国资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经,也可成为加强国际合作、扩展“朋友圈”的重要领域。但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着由资源循环为核心,向以资源循环和协同降碳双核心发展阶段转变的挑战,同时加快建立统一的循环经济碳减排具体测算标准和认证体系也面临新挑战。因此,建议加快研究制定实施《循环经济助力碳达峰实施方案》,同时加强法规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基础能力建设和科技支撑,加强国际合作与创新,还要立足国情,积极探索碳循环经济的实现路径。

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在论坛上发言
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能源转型的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能源转型是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第二个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有各种解释,但无非是可再生能源加上核能,所以说在这种条件下,非化石能源主要是以电的形式存在,在未来的改革中,仅仅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还不够,它必须有一套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变革,也就是能用电的大家都用电,不能用电的再去想办法,这是一个技术方案问题。比如,长期储能问题、碳氢循环经济问题、氢和二氧化碳重新组合转化能量的问题,都有巨大的技术突破空间。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在论坛上发言
双碳创新主要体现在产业科技和投资方面,一是集中在系统性的产业战略转型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以及对技术孵化投资和人才的供给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在产业转型方面,对能源、工业、制造业、交通业和其他的这些行业及其产业链、价值链在未来的十年都要推动碳中和的转型。在科研的引领方面,需要一些新的技术赋能,正是这些前沿的技术,孕育的是未来的新产业。当然,投资的驱动对于“双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教育基金会,绿色价值导向的投资也是我们投向的重点,从而实现投资的收益和社会的责任的平衡。

清华大学化学系党委书记梁琼麟在论坛上发言
“双碳”战略要实现碳的循环,碳转换的利用,碳的固定。在这个过程中,最直接的支撑是能源技术和材料技术,而这两个技术核心的学科又是化学,所以在落实“双碳”战略的过程中,化学不能缺位。从科学与工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方面,清华大学化学系在双碳方面的能源材料研究也卓有建树。例如,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制备和应用以及超分子化学方面具有突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