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概有一亿五千万公里,光的速度大约为每秒30万公里。按照距离除以速度的计算方法,太阳光到达地球实际上至少需要8分20秒的时间。这个数字也代表着另外一个涵义, 那就是我们在地球上面看到的太阳并不是“现在”的太阳,而是8分20秒前的太阳。
根据人类目前的已知的知识,光的速度是目前最快的速度。太阳光在达到地球时会穿越大气层,大气层中的“阻挡”力量会减弱太阳光的频率和能量。由于不同的地区和方位大气层的薄厚、水分和组成元素不同,因此太阳光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不同区域的频率和波长是不同的。按照电磁理论,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大的波穿透达到的范围越大;波长越长,频率越低、能量越小的波穿透达到的范围越小。所以,太阳光到达地球不同区域的能量、波长和频率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是不同的,不同的气候条件又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生物形态。这个本质,实际上就是《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所揭示的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生命特征,动物、植物和人的体质特征会存在一些差别。因此不同区域的人群在身体结构、饮食习惯和用药治疗上会存在一定的区别。

《黄帝内经·阴阳应向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世界上之所以存在“东方”的概念,本质上是因为地球在公转和自转,地球从左向右的自转让“东方”的地区更“早”地见到太阳。我们把从时间维度上较早见到太阳的地区定义为“东方”,把从时间维度上较晚见到太阳的地区定义为“西方”,把接受到太阳辐射较多的地方称作“南方”,把接受太阳辐射较少的地方称作“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