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柯志勇
图 | 来源网络
芷涵妈妈这两个月一直处于焦虑、纠结的状态:宝宝9个月了,自从3个月前体检发现中性粒细胞只有0.4×109/L,后面复查了好几次都是在0.3~0.5×109/L之间,医生让她做骨髓穿刺检查,但家里人担心宝宝那么小,做骨穿伤害太大了……
在给宝宝做体检时,我发现宝宝长得挺好的,外表没有畸形,肝脾淋巴结也没有肿大。询问家族史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有个线索令我如获至宝:出生后曾因病理性黄疸在我们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在电脑上查询到出生5天时的血常规结果:白细胞计数1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4.6×109/L。
我把每次检查的血常规结果摘录下来,然后和宝妈核对:出生时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6个月之后每次检查都是降低的,但红细胞和血小板一直正常。宝宝出生后至今只感冒过一次,2天就好了。没有出现过发烧,皮肤没有长疮疖,没有口腔溃疡和牙龈溃烂。这个月一直在吃利血生和维生素B4等“升白药”但没有效果……
芷涵妈点完头,然后疑惑地看着我问:“像不像白血病?是不是一定要做骨穿检查?”
人体内中性粒细胞数量是很庞大的,每公斤体重大约有100亿个中性粒细胞,并且每天会更换掉大约1/5。中性粒细胞在骨髓里面产生,然后绝大多数还是呆在骨髓里面度过它们的青少年期(从启动增殖到成熟大约14天),等到成熟了才被释放到血流。成熟之后,中性粒细胞就踏上了其“胞”生的单向道,在几个小时内跨过血管内皮进入组织。在组织中巡游的中性粒细胞遇到细菌则杀敌成仁变成死亡的脓细胞,没有活干的也会在2~3天内自杀、凋亡或者老化后被巨噬细胞吞噬。之前的科普《神奇的细胞——中性粒细胞长了一副什么样子》已经介绍过中性粒细胞悲壮的一生。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保卫我们身体,吞噬侵入体内的细菌和真菌。如果中性粒细胞减少了,细菌和真菌感染的风险就增大了。所以对患了肿瘤接受化疗的小朋友来说,预防感染是治疗期间最重要的事情。
数量如此之庞大,为什么有些宝宝验血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呢?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定义
首先,我们先确定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定义。
◆对1岁以内的婴儿,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1.0×109/L为减少;
◆1岁以上的小朋友,低于1.5×109/L为降低。
◆1.0~1.5×109/L为轻度减少;
◆0.5~1.0×109/L为中度减少;
◆低于0.5×109/L为重度减少;
◆如果低于0.2×109/L则可称中性粒细胞缺乏。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血常规里面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呢?
首先,我们需要排除抽血标本因素引起的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抽血后如果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才做检测,中性粒细胞会粘附到试管壁,试管中血液里面的中性粒细胞就减少了。如果标本出现小凝块,也可以把中性粒细胞网住,导致检测到的数量降低。
如果怀疑是标本处理因素造成的假性减少,马上重新抽血复查或者改为扎手指采血检测就可以纠正了。排除了这些因素,就需要查找是哪些疾病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急性病毒感染:
这是粒细胞减少最常见的原因,但一般是自限的,2周左右可以自行恢复,因这个原因来我门诊咨询的不多。多种病毒急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减少,比如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肠道病毒、人疱疹病毒6型、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等。粒细胞减少一般见于病初的24~48小时出现,可持续3~6天,这个时间与急性病毒血症相符。据推测,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病毒诱导粒细胞的分布发生了改变,粒细胞都偷懒躲起来,不在血流里面巡逻了(血常规检测的是血流里面的细胞成分)。严重的病毒感染有时也会导致组织损伤,中性粒细胞渗出到组织导致消耗增加。
●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持续性粒细胞减少最常见的是AIN,这个后面详细介绍。还包括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引起的粒细胞减少,主要机制是免疫系统对自身粒细胞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