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交节后的这两天,北方明显冷了很多,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霜冻,秋意愈发浓厚。
春夏秋冬,每一季有自己的特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作为地球的孩子,饮食、起居也要遵循这个节奏变化。
秋补:养阴比养阳更关键
养阳气很重要,但一年四季,季季不同,各具特点,身体需要养阳气,也需要养阴。
《黄帝内经》:“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阳是一个整体,阳是阴的生成之力,阴是阳的生化之源。
养好阴,阳气才会更多
身体“血为气之母”,身体的阳气固然重要,但它不能凭空产生,而是依靠水谷精微和身体属性阴的精血津液部分化生而来。只有阴补足了,阳气才有源头,化生更多。
《新方八略引》讲:“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那为什么秋天养阴更关键呢?
《黄帝内经》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一年中一半的时间要养阴,而秋天因为有伤阴很强的燥邪存在,是一年中很需要养阴的季节。
经历了春夏两季的消耗,身体阳气生、长,活跃了半年,也需要进入收敛休养的状态,这时候不宜再用温热的药食刺激,用平和养阴的慢慢滋养是最合适的。
身体在这时候也会自己偷偷给胃肠加把力,让胃肠功能变强,更好的吸收五谷的精微,滋补自身,所以秋天也是一年中最佳的进补时机。此时给身体进补,是固本培元,养好阳气的根。
“无阴则阳无以化”,身体阴不足,就不能产生足够的阳气。
很多朋友秋冬不注意养阴,阳气就收、藏的不好,第二年春天阳气升发时就不够多,从根源就少,是很难补回来的,长时间就会出现,总想养阳气,阳气总是养不够!
秋季伤阴有哪些表现?几点睡合适?
阳气受伤容易怕冷,容易感冒,容易有湿气等,伤阴呢?
秋天最明显的是燥邪,这种外界环境来的最先影响肺,影响肺对应的“皮毛”“鼻”等。
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皮肤开始变得干燥,不一定很干,可能只是简单的紧绷感,或者嘴唇干燥、起皮。燥邪伤阴多了,就容易眼干痒、毛发干枯、口鼻咽干、干咳少痰等。
身体的阴少,也容易有虚火,容易口腔溃疡、口干、嗓子疼、有黄痰,手脚心热,需要放在被子外才能睡着,小便赤黄、大便干等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