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奏效,可以采用最后一个办法—— 相关后果法,就是让孩子承受一意孤行的后果。这时候家长依然需要保持冷静,因为后果法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惩罚孩子。如果带着怒气,那么就会变成一种报复而不是一个后果。

(1)自然后果
让孩子体验到他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比如如果孩子不肯好好吃饭, 那只有等下一顿饭才能吃到东西。如果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那就会被其他小伙伴排斥。当然,我们不是说要家长推动相关后果,很多自然后果本来就会发生,家长只要顺势用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从自己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即可。
(2)隔离
要求打人的孩子去做其他事,直到他觉得自己能够举止适宜为止。比如大宝把二宝打哭了,可以和孩子说:“我不能让你打弟弟,打人会痛。你可以去其他地方玩,等你准备好和弟弟道歉后,你就可以和回来和弟弟一起玩了。”
(3)剥夺
不许滥用或误用东西的孩子再使用,直到他觉得自己能够举止适宜为止。比如孩子拿积木砸妈妈,可以把积木收走并对孩子说:“积木是用来玩的,不是用来打人的。除非你准备好不拿积木打人,否则就不能玩积木了。”
(4)补偿
让孩子偿还、赔偿损坏或丢失的物件,让孩子帮助因为其错误而受伤的人。比如,让孩子打扫自己制造的脏乱,让孩子给被打的人拿个冰袋、让孩子用零花钱赔偿打坏的玻璃等。
结语
如果你有意识地使用了以上方法,但还是没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的话,也请淡定,不用太自责。
再好的方法也不能保证你每次都能成功,育儿的过程本来就很复杂,没有能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方法。我们也无法做一个完美的父母,只需要在 1/3 的时间做的足够好就行了。
当你越来越熟练使用这些方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