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家长的要求只是出于惯性,并没有道理。比如看到孩子在路上奔跑就马上喊:“不许跑!”可是周围并没有人,这个要求在当时是没必要的。
- 解决办法:家长需要放弃自己的要求。
(2)孩子饿了、困了、累了、无聊了
表面现象:有些时候家长会想,“他以前怎么能表现好了?就这次做不好,我看他就是故意的,和我对着干!”
背后原因:有时候不是孩子故意不配合,而是他现在状态不好。孩子也像我们成人一样,饿了、困了、累了、无聊了的时候,就会表现不佳。但是小朋友可能出于自尊心、畏惧家长、委屈等原因不主动表达自己的生理需求,而是用不当的行为表达。
- 解决办法:主动询问,确定原因后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
(3)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
表面现象:孩子抢别人玩具,打人。
背后原因:因为他不知道可以用交换玩具的方式,来让自己玩到那个玩具;小朋友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与人相处是正常的,孩子本来就处在不断学习这个技能的路上。
- 解决办法:针对性地教孩子社交互动技巧、情绪管理方法等。
(4)孩子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不合适
表面现象:跟孩子说了很多次,不能在商场里跑动;不能穿太少的衣服...但孩子就是不听话。
背后原因: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但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或为什么不可以那么做。如果不理解问题的原因或是对后果没概念,执行起来就没有规范意识。
- 解决办法:用孩子能听懂的话,给孩子解释原因,最好是和孩子一起讨论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时候,家长甚至需要“撂开手”,让孩子从自己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5)孩子进行了错误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