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你的iPad收了起来,你不能使用自己喜欢的APP听故事了,你很难过,对不对?”

- 验证孩子的需要和具体请求——从孩子的立场给出初步建议。
“你希望我把iPad还给你,这样你可以每天听2个故事,是这样的吗?”

有些家长担心如果共情、认可孩子的情绪,就意味着必须要顺着孩子来了。其实不是的。这只是意味着你能够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同意或者屈从于他。而当孩子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感受被理解了时,他就不会觉得“一团糟”了。后面你就可以围绕孩子的需求来进行化解了。
三、对症下药化解冲突
有些问题,只要你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孩子也会做出让步,亲子冲突自然就化解了。
有些问题,在孩子平静下来后,再加以解释也可以解决。
要让孩子理解为什么你的建议更好,你给的理由就必须是真实的,不要欺骗孩子,有时候这个原因可能是孩子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比如,“我知道你很想再玩一会儿,但你哥哥在等着我们去学校接他,如果我们现在不走,他就不知道我们在哪儿,那他会着急的。”

但有的问题没这么简单,我们需要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这需要家长对孩子的需求有基本认识。下面六个常见场景,由浅入深, 可以供家长参考。
(1)家长的要求不合理
家长的要求不合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①要求对于孩子来说太高了。比如要求幼小的孩子长时间地坐着、干净整洁地吃东西、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孩子的年龄决定了他做不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