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现象:孩子说脏话,喜欢在公共场所犯浑,哭闹。
背后原因:孩子说脏话可能是从“坏朋友”那里学的;孩子在商场哭闹,可能是某次家长耐不住脸面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孩子习得了“只要我哭闹得够久,父母就会满足我的要求”这种坏习惯。
- 解决办法:如果问题的原因是错误学习,那就重新教授,亲自示范正确的行为,以及忽视孩子用来求关注的不当行为,而关注孩子可取的行为。
(6)孩子的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以上原因都不是,那就要考虑更深层原因——情感缺失,即孩子在情感上没有得到满足。这些情感需要包括:
a.自主权需要。
孩子渴望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事情有话语权。比如,可能他正打算去写作业,但这时候你一催,孩子立马就不想做了。这种情况和具体的冲突无关,而是一场权力较量。
如果你判断孩子是在不断和你“叫板儿”,就可以在你可以接受的事情上,尽可能多地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在需要你做决定的事情上, 给孩子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
如果孩子太小,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让他选择,减少孩子被“强迫”的感觉。如果孩子大了点,可以和孩子商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是,“让孩子参与进来”。越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越是征求并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孩子就越是愿意实施它,因为那是他自己的方法。比如,“我知道你很讨厌洗手,但如果不洗手就吃饭的话,就可能会因为吃了脏东西而生病。所以你想在厨房里洗还是卫生间里洗?”
b.被重视的需要。
孩子渴望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渴望受到家长的关注。如果用可爱的方式不能得到关注,孩子就可能用破坏性的方法。其实他们也知道这样只会让家长生气,但是父母暴跳如雷,至少说明了他们注意到了自己的存在。消极的关注,毕竟也是关注。
如果你判断孩子的行为就是“想让人注意”,那就多关注孩子的可取行为,明确告知孩子用不当行为来获取重视是无效的。
四、对付熊孩子的最后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