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发烧让捂汗,西方人发烧让冰敷,方式截然相反,哪个是对的?
捂汗不对,从来没有效果。好了的纯粹是运气。过热会惊厥,惊厥很危险的,大脑都会受影响。
先不论谁对谁错,我们先来思考一个常识问题,当你想给某个东西保温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A、给它不停的冲凉水;
B、给它多包裹些东西在外面呢。
这时大家肯定会不假思索的选择B,那为什么发生在人身上就想不明白呢?
发热捂汗捂的不是汗!是中国民间没有科学依据的偏方!
那为什么有的人捂汗后会出现退热的表现呢?真相是即使你不捂,过三五个小时通过自身的免疫激活,发热也是会退下去的,在退热的同时就会出现大汗淋漓的表现。
所以这个汗不是捂出来的,而是自身免疫力战胜细菌、病毒后的表现!

那发热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在不同的发热时期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发热的机制。
发热是非常常见的一个现象,虽然引起发热的原因不同,但发热的机制却是相同的。
整个发热过程分为
1、体温上升期
当病原体感染机体后,机体会释放内生致热源,作用于大脑内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释放大量的介质,引起体温调定点的改变,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浅表血流减少,出现皮肤苍白、肢端发凉症状;
同时由于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引起畏寒。中枢发出冲动再经过运动神经传至运动终板,引起骨骼肌不随意收缩,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该期产热大于散热,所以体温会上升。
2、高热期
在此期间,体温已达到或高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动,故寒战消失。
同时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刺激汗腺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使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
在此期间,由于自身免疫激活,消灭体内的病原体及炎症介质,内生致热源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所以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当出现发热的症状时,可以根据上述不同的时期给予不同的处理。
体温上升期可以用热水、热毛巾、棉被等包裹手脚等发冷、发凉的部位;
高热期就需要积极的散热处理,包括洗温水澡、用冰敷双侧颈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大动脉搏动的地方。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科普博览邀请到了北大医学院的医生来回答: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发烧
人体正常体温(腋温)为36-37摄氏度,健康人的机体可以自动调节体温,使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在致热源(细菌、病毒等)的作用下,体温调定点上移,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时,为发热,即发烧。
最常见发热的原因是感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后,机体为了保护自己,启动免疫系统来消灭侵略者,因为一定程度的发热能帮助人体消灭入侵的细菌病毒,加强防御力,所以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一些物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让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将体温上升至体温调定点后维持比较高的体温,从而导致发烧。
当免疫系统获得胜利,驱除入侵者,消耗了太多能量的身体开始迅速降温,这时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机体散热大于产热,在体温下降至正常期间,我们身体会出大量的汗,带走大量热量。
但是有时免疫系统与细菌病毒的战争持续太久,过于持久的发热敌我不分,会伤害我们重要的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长期的高温使心跳呼吸加快,机体代谢增加,再加上高烧使我们食欲不振,导致人体能量大量消耗而补给不足;6个月-6岁的小孩子还有可能出现高热惊厥。
那发烧时到底应该怎么做?冷敷or捂汗?
对于发烧,这世界上没有最完美无缺的通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