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哥舒翰的兵器真的是刀吗?非也非也
2/西鄙人的《哥舒歌》
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视角与过人魅力,在唐代得到普及,所以,诗歌的创作者,不仅仅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墨客,就是普罗大众,偶尔也会来上一两首惊艳之作。比如唐代无名氏的一首《哥舒歌》,就历来为人所传诵: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首只有20字的短诗,却形象在刻画出一代名将的英勇善战和赫赫武功。诗歌从辽阔壮远的边疆夜景写起,紧接着又引将军带刀夜巡的英勇形象,最后从侧面描写敌人不敢犯边来赞扬唐代边将的威名之盛。
这首小诗并非出自著名诗人之手,而是一首流行于西北边疆的民谣,所以读来朗朗上口。这首诗于短小而朴实中反映出盛唐气象,既易于理解也很有教育意义,故而被收入《唐诗三百首》,因为不知具体作者为谁,编者给取了个名字叫“西鄙人”。西鄙人,意即唐朝西北边地之人。
这虽是一首弘扬正气的边塞诗,但是,诗中并没有惨烈的战事描写,只一句“哥舒夜带刀”就足以镇摄敌人。就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诗的主题而言,“哥舒夜带刀”比起那种冲锋陷阵的形象更丰富、更传神,更能诱导人们的想象。“哥舒夜带刀”简炼有力,在这个富有特征的形象中,蕴藏了一股英武之气,给人一种战则能胜的信心,因而给吐蕃以“屏足不敢近”的威慑。
诗中的“临洮”,指的是今甘肃省洮河边的岷县,一说今甘肃省临潭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这里指的是大唐是吐蕃的边界。因为有了哥舒将军的镇守,吐蕃人再不也敢越境犯边了。
北斗七星高高挂上树梢,将军夤夜出巡身佩宝刀。
吐蕃牧马至今只敢遥望,再也不敢向南侵犯临洮。
3/大唐名将哥舒翰
诗中的“哥舒”,其实是实有其人的,这个人就是曾任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歌舒歌》就是通过对哥舒翰的歌颂,表达了各族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平朴自然,雄浑粗犷,流传至今。
“天宝中,哥舒翰为安西节度使,控地数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此。”(《全唐诗》注)
说起哥舒翰,在唐代将领中,可是威名赫之辈,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之前,镇守西北时期间,他可以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哥舒翰是唐玄宗的大将,突厥族哥舒部的后裔。哥舒是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
哥舒翰原是身兼几个节度使的名将王忠嗣的部下,哥舒翰文武双全,仗义重诺,深得王忠嗣赏识。哥舒翰确实是位将才,率部屡次打败吐蕃,获授大斗军副使、左卫中郎将,成为边城名将,其威名宫中亦有所闻。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因为王忠嗣被诬陷革职,唐玄宗命哥舒翰接任陇右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