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炖肉、煮粥,还是榨果汁时,都能在表面看到一层泡沫。
有人说,这些泡沫是营养精华,应该保留,也有人认为它们是“脏东西”,对健康有危害,需要撇掉。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哪些泡沫需要撇掉,并教你正确的焯水方法。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何计国
北京食品学会老年食品与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博士后 王国义
食物中的泡沫从哪儿来
炖煮食物或冲泡茶叶、咖啡时,液体中含有起泡和稳泡作用的表面活性剂时,就会产生一些小泡泡。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能够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化合物,它是一种“两亲”分子,能和水、油融合。
当液体被搅动之后,空气会趁机进入液体,这样就形成了泡沫。
食物中产生的泡沫,大部分都是因为某种生物大分子具有“两亲”的特征,比如一些食物中特有的皂甙物质、蛋白质、二氧化碳等。
泡沫到底要不要撇掉
食物产生的泡沫该去该留,需要分情况来定。
需要撇掉的泡沫
- 炖肉的泡沫
炖肉或涮火锅时产生的泡沫,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还有一些脂肪以及其他成分,初期时还含有肉中残留的血水(来自肉内的毛细血管),并伴随一些杂质,虽然不会危害健康,但可能带有腥味,卖相也不好,最好撇掉。
炖煮或涮一会儿后再产生的白色泡沫,主要是肉中的蛋白质,可以保留。
- 煮虾的泡沫
大虾中的“虾青素”稳定性较强,遇高温会和蛋白质脱离,呈现出原本的红色,所以高温加热过程中虾会变成红色。
融入水中的红色泡沫,主要是虾壳及虾头处的内脏血水和一些杂质,最好撇去不要,否则腥味会留在汤水中,影响虾肉的口感和味道。
- 含气饮料的泡沫
打开含气饮料时产生的泡沫是二氧化碳。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胃黏膜,从而减少胃酸分泌,影响肠胃的正常消化功能,这种泡沫最好不要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