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于病的定义就是平衡的稳态被某种原因打破,造成了身体状态失衡。而治疗就是找到原因,进而恢复平衡。比如,视力问题,中医就认为是肝的功能偏弱造成的。肝开窍于目,目受肝血濡养,肝血不足,自然难供给双目。肝藏血,人平旦而血始藏于肝,所以人得躺下来睡觉,人体多余的血才会回流到肝脏,血细胞才能得到休整和恢复,血液的质量才会回升。原因推导出来了,是肝的问题,那怎么治呢?肝属木,水生木,肾属水,我们用养肾固本的方式就可以作为恢复肝功能的方法之一。如《千金方》中的养肝明目方——补肝丸中的除兔肝外其它几味药物,柏子仁、干地黄、茯苓、枸杞子、山药等均具肝肾同补的功能。金克木,抑制金气过多的升发也能减少对肝血的消耗。肺与大肠互为表里,五行之中均属金。《千金方》中青盲病,商阳主治;眼痛,下廉主治。 此二穴均在手阳明大肠经。因此中医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指导,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很多验方和有效的方法,使身体失衡的病人恢复平衡,重回健康。
第二个就是通道。我们明白了阴阳五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物质的平衡,但五行之间的消长、互动、制衡是需要一个通道来连接和传导的。所以中医在五脏对应的五腑之外多出了一个三焦的概念,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脏六腑。三焦应该说是很多中医初学者比较困惑的概念,也是解释上也不太统一和明确,这里我谈谈我对三焦的理解。三焦应该说没有一个具体的器官,《黄帝内经》中所述: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三焦是决渎之官,也就是管理水道运输的机构,水道是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要的运输途径,《内经》中对三焦的这个比喻应该说非常恰当,相当于航运管理局。三这个数,古人用于表达多的意思,比如三生万物,三界等,它有包含万物之义。而焦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是一只鸟,下面一团火。我们知道食物要经过火烤后才容易让人体吸收,才能转化为能量。而这个焦字就代表一种经过一定过程转化后的物质形态。《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三焦的大概意思,我们也许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在全身各个脏腑、组织之间进行信息和物质传递的一个通道。中医的三焦还分上焦、中焦、下焦。根据黄帝内经的分法,大至上,胸中属于上焦,上腹部属于中焦,下腹部属于下焦。这种分法让我们在身体某个部位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在不确定是哪个具体脏腑或其它组织出问题的情况下,快速做出判断。也就是说可能是身体局部的能量传导出现状况,三焦这一概念的出现,建立了通道的医理推导模型,很好的解释了身体局部或脏腑之间因为通道不畅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通道概念的模型建立除了三焦理论外,还有一个更具体理论就是经络理论。中医用经络理论来连贯全身,经络,分经脉和络脉,它们不但是脏腑之间的通道,还是皮肤、腠理、肌肉、筋腱、骨骼之间联络的通道。人体的经脉由正经、奇经和经别共同组成,十二正经包括六条手经、六条足经,手经分阴经与阳经各三条,称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足经也分阴经与阳经各三条,称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奇经有八条,所以又称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奇经也是左右对称的。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各自别出的最大分支经脉,也是十二条,故也称十二经别。络脉分十五别络、浮络和孙络构成,经脉和络脉组成了一个遍布人体内外的网状组织结构,就像密布全身的河流,这些河流上可以行舟,舟船上可以运输货物和旅客,所以经络就像密布的航道,把旅客和货物运到全身各处,交通方便,物流通畅国家自然就繁荣昌盛,用国家来比喻人体是古人常用的思维方式。如此具体和完整的经络理论,是中医中通道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有了经络系统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信息和能量才能传达到全身,脏腑之间才能连通,局部和整体才能有密切互动。
第三个就是能量。我们先来看一下物理学对能量的认知,19世纪初,科学家就发现世界运转的动力是能量,并成功发现了能量守恒定律。就是说能量的总和是不变的,但有一个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决,那就是能量永远无法百分之百的转换,他们使用了所有可以使用的方法,也没能将能量损耗降为零,因此他们将转换过程中浪费掉的,无法再利用的能量称为熵。后来这个概念被总结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有有序的事物如果没新的能量注入,就会向混乱、衰败的方向发展。房子不打扫就变脏、植物离开泥土、水就会枯萎,动物不进食会饿死。所以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中医认为气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气还分两种,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人之所以诞生靠先天之气,之所以存活靠后天之气的补充。后天之气的补充又分两种渠道,一种是呼吸,一种是饮食。所以中医强调养生,养生的方法之一就是合理的补充能量,以延长寿命。最注重养生的道家,就有很多呼吸之法用来调息养生,膳食方面更是数不胜数,大江南北各地的药膳,茶饮各种各样、不同功效、比比皆是。中医的六大技法砭、针、灸、药、导引、按跷之中只有“药”是最擅长使用能量的补充来达到身体平衡的,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所以自古以来的医书多以药方的记载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