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疾病。心血管病不仅仅大大降低生活质量,而且漫长的病程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如何预防心血管病成为一项重要议题。今天,我们从体型角度探讨一二。
01
超重者心血管风险更大
说到体型,不得不提体重指数BMI,这是评估一个人是否超重的重要指标,BMI=体重(㎏)/身高(m)的平方,这一公式大约诞生于19世纪。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下的亚洲标准,中国人在评估肥胖风险时,BMI正常范围为18.5~22.9 ,超过23为超重,超过25为肥胖。

肥胖与较高的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有关,并还会导致其他疾病,包括血脂异常(高胆固醇)、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睡眠紊乱。目前,全球大约有30亿人超重或肥胖。
02
不胖但有“大肚腩”更高危
瘦的人感觉可以松一口气,自己的BMI指数正常,但是并不意味着你未来不会患心血管病,这是因为还有一项很关键的指标——腹部脂肪。
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AHA)旗下全球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Circulation(循环)》(IF=23.603)上的一篇最新科学声明指出:
即使身体质量指数(BMI)测量值在健康体重范围内,但有“大肚腩”,即身体中段器官有多余脂肪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该声明证实了腹部脂肪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过多的内脏脂肪是一种明显的健康危害。
也就是说,即使你是个瘦子或健康体重,但你也会因为腹部脂肪过多(腰围大、腰臀比低)而存在较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03
如何衡量内脏脂肪是否超标?
那么如何来判断自己腹部脂肪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这里引进了VAT这一概念,VAT通常由腰围、腰围与身高之比(考虑到体型)或腰臀比来确定。